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434頁

    滂沱大雨,打著傘,帶著警衛員急匆匆地下山去了。

    主攻贛州的是彭德懷的第3 軍團,計1.4 萬人。而贛州守敵1.8 萬

    人,且贛州東有貢水,西有章水,北有贛江,只有南面是陸地,城牆高達2

    丈,易守難攻,素有“鐵贛州”之稱。紅軍以頑強的精神苦戰1 個月不克。

    1932 年3 月初,敵方援兵陳誠部主力第11 師突入城內,第14 師隨後開到,

    敵軍增加了約2 萬人的兵力。紅三軍團腹背受敵。

    毛澤東從東華山急急忙忙來到瑞金,立即致電朱德,要求3 軍團在1、

    5 軍團的支援下迫使敵人退入贛州。爾後,毛澤東連夜奔赴贛州前線。

    毛澤東來到江口前線指揮部時,3 軍團已經解圍脫險了,與敵人隔江相

    望。

    毛澤東到了駐地,立即參加中央局擴大會議。會上圍繞著是“撤軍”

    還是繼續攻城問題,開展了激烈的爭論,兩種意見相持不下。

    毛澤東力主撤軍,他說:“進則攻堅不利,敵人捲土重來,我軍無迴旋

    餘地。我們的目的不在於進攻中心城市,而在於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把敵

    人調出城來聚而殲之,是對紅軍最為有利的上策。贛州已經是座孤城,這個

    包袱讓蔣介石背著。”毛澤東的意見被眾人接受了。

    江口會議決定:彭德懷率3 軍團向贛江西岸出擊,稱為西路軍;毛澤

    東率領1、5 軍團向閩西發展,稱為東路軍。

    毛澤東指揮1、5 軍團攻克了武平、上杭、龍巖,3 戰3 捷。為了誘殲

    敵軍張貞部的主力,紅軍馬不停蹄,人不歇腳,以閃電般的速度,乘勝向漳

    州進發。

    漳州是閩南的商業中心和軍事重鎮。張貞得知龍巖失守,急忙調主力

    師去天寶,扼守高山要隘,阻擋紅軍攻占漳州。

    毛澤東來到前沿陣地,察看了地形。這一帶群山起伏,敵人在通往天

    寶山路兩旁的山峰上派重兵把守。擔任主攻任務的1 軍團2 師發起數次猛攻,

    未見效果。毛澤東發現左側後的高山上沒有敵人,便一面命1 軍團派部隊占

    領那個山頭,從後面包抄敵人;一面令2 師繼續從正面佯攻。

    敵人在前後夾擊的情況下,很快被擊敗,左右兩翼的敵人見勢不妙,

    紛紛退入天寶城內。

    毛澤東命5 軍團插入天寶與漳州之間的要道,切斷天寶城內敵人逃向

    漳州的退路,而後命令1 軍團向天寶城發起猛攻。

    龜縮在天寶城內的敵人,已成驚弓之鳥,在1 軍團的猛烈衝擊之下,

    沒有堅持幾十分鐘,便棄城向漳州方向逃竄。他們沒有料到,5 軍團已在前

    面截斷了他們的退路。

    敵軍在紅1、5 軍的夾擊下做了俘虜。

    漳州城裡的敵人得知天寶失守,急急忙忙點燃了彈藥庫,夾著尾巴逃

    跑了。紅軍進入漳州時,彈藥庫還在爆炸之中。

    毛澤東在閩南完成了開闢革命根據地和籌款、籌物資任務之後,於6

    月轉旗向西,勝利回師。

    毛澤東在回師途經龍巖時,聞訊西路軍的3 軍團在湘贛邊區擴軍40 個

    營,但在回師根據地時,被敵軍在南雄、烏徑、信豐一線切斷了道路,敵人

    企圖在那裡圍殲3 軍團。於是,朱德、毛澤東不辭勞苦,帶領東路軍長驅西

    進,晝夜兼程,前往增援。

    東路軍經過酷暑下的長途行軍,趕到廣東的南雄縣,同陳濟棠的粵軍20

    個團在水口地區遭遇,進行了一場異常激烈的惡戰,將20 個團的粵軍擊潰。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水口戰役。水口戰役使粵軍全部退出贛南根據地,在很

    長時間內不敢輕舉妄動,對於紅軍爾後的北線作戰很有利。

    8 月初,中央局和紅一方面軍在興國附近的竹壩分別召開會議,通過對

    紅一方面軍整編和紅軍殲滅樂安、宜黃、永豐之敵的決議,會議接受周恩來

    的建議,任命毛澤東為一方面軍總政治委員,作戰指揮權屬朱德總司令和毛

    澤東總政治委員;在前方組織軍事最高會議,由周恩來、毛澤東、朱德、王

    稼祥組成,以周恩來為主席,負責處理前方和後方的行動方針、作戰計劃。

    周恩來赴前線後,蘇區中央局書記由任弼時代理。

    朱德、毛澤東指揮紅一方面軍佯作向西行動,主力卻隱蔽地急行北上,

    連續行軍1 星期,於8 月15 日抵達招攜、東韶一線,同敵軍相持。第2 天

    出敵不意地突然發起進攻。17 日攻占樂安,20 日攻克宜黃,23 日占領南豐。

    紅軍速戰速決,異常迅猛,連克3 城,俘敵5000 餘人,繳獲了包括迫擊炮、

    機關槍等在內的大批武器、彈藥和物資。

    這一戰役之後,紅軍撤退至東韶、洛口一帶休整,尋機再戰。

    第十八章“左”禍肆虐

    臨時中央和蘇區中央局一再催促一方面軍繼續向北出擊,威脅南京,

    並指責一方面軍原地久待,給“群眾不好影響”。

    周、毛、朱、王發現北上地形於紅軍不利,敵人修築了堅固的工事,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434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