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311頁

    以推動革命。

    5 位中央委員一致反對馬林的提案,他們說,黨內聯合乃混合了階級組

    織和牽制了我們的獨立政策。馬林沒有一個支持者,便提出中國黨是否服從

    國際決議,用共產國際壓制中共中央。致使陳獨秀、李大釗等人表示:如果

    這是共產國際不可改變的決定,我們應當服從,至多只能申述我們不贊同的

    意見。於是作出決定,勸說全體黨員加入國民黨。

    此時,孫中山因陳炯明叛變而離開廣州,住在上海。這次嚴重的失敗,

    使他陷入極大的苦悶和絕望之中。陳獨秀向上海的國民黨總部負責人張繼表

    示:陳炯明現已背叛革命,共產黨即與他斷絕關係,並一致聲討。共產黨將

    不因孫先生受到暫時挫折而改變同他合作的立場,反而將更積極地反對一切

    支持陳炯明的反動言論和行動。對廣東方面個別黨員支持陳炯明的錯誤態

    度,已在設法糾正。共產黨向孫中山伸出友誼之手,熱情地鼓勵和支持他重

    新振作起來。孫中山深刻地總結了過去的經驗教訓,作出了偉大的轉變。  

    中共中央致函廣州支部負責人譚平山等,要求他們立即脫離與陳炯明

    的一切關係,轉而支持孫中山。但廣州一些共產黨人,反對中央對陳炯明的

    政策,並擬離黨而組織廣東共產黨。中央再次去信對他們進行嚴厲指責,並

    嚴重警告陳公博、譚植棠2 人,如不立即改變態度,將受到開除黨籍的處分。

    負著廣州書記責任的譚平山,如仍優容放縱,將同樣受到嚴重處分。陳獨秀、

    李大釗的這3 位學生,沒有完全執行他們的老師、中央領導人的提示,譚植

    棠終於被開除出黨,陳公博在受到嚴重警告後,也退出共產黨,譚平山則被

    撤銷了廣州黨的負責人職務。

    中央委員蔡和森在共產黨的刊物《嚮導》周報上公開發表文章,指責

    陳炯明,他說:“民國九年,陳炯明在漳州的時候,曾在精神上和實際上贊

    助社會主義運動,並為民主革命努力。彼時社會主義者與之發生關係,是極

    應當並且是光明磊落的行為。故陳炯明和民主革命勢力回到廣東以後,社會  

    主義者陳獨秀曾到廣州去辦教育,這也是極應當的,也是極光明磊落的行為。

    可是現在不但一切社會主義者不應與他合作,就是一切民主主義者和全國人

    民再沒有一個可與他合作的。”孫中山在上海經常看《嚮導》周報,他對蔡

    和森的文章極感興趣,特別是對蔡和森不久前發表的《統一,借債,與國民

    黨》一文,讚嘆不已。他反覆閱讀文章中的那段話:

    為中國人民根本禍患的就是國際帝國主義與封建的舊勢力,30 年以來

    的民國革命運動,就是由這兩種東西刺激起來的。所以國民黨過去的生命在

    革命,今後的生命還是革命。為使這種革命運動貫徹成功,便要一面與民眾

    親切的結合,一面與蘇俄為不二的同盟,大著膽子明白的反抗以上兩種惡勢

    辦,使革命潮流一天一天高漲,革命行動一天一天豐富,勿以民眾力弱而與

    之疏隔,勿以善鄰勢微而不與接近,勿因一時之利害而忘遠大。

    孫中山此時雖然不認識蔡和森,但他對共產黨內有這樣出類拔萃的人  

    才而興奮不已。

    中共杭州西湖特別會議散會之後,李大釗同陳獨秀等立即回上海。孫

    中山曾通過林伯渠傳達他迫切希望會見李大釗這位共產黨的大理論家,他

    說:“昔日大釗先生介紹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我相見,提出一是要一個能聯

    合各革命階級,尤其是工農大眾的政黨,二是要有真正的革命武裝,要辦軍

    官學校,是非常中肯之見。我翻閱了不少時人的論著,尤其對大釗先生的政

    見頗感興趣,並迫切和他面談。”現在中央已作出決定,要求共產黨員加入

    國民黨,李大釗會見孫中山的時機完全成熟,他們一回到上海,立即通知既

    是共產黨員又是國民黨員的林伯渠,安排李大釗同孫中山會面。

    林伯渠接到指示後,戴著一副博士眼鏡走進孫中山的住宅,微笑著對

    他說道:“仲甫先生通知我,說守常先生來到上海。問您何時安排和他見面?”

    孫中山激動地說:“你立即坐上我的轎車去把李先生請來。”孫中山平時很少  

    坐耶輛華僑贈送給他的黑色轎車。現在讓司機開車,請林伯渠一同去陳獨秀

    住所迎接李大釗。

    李大釗在林伯渠的陪同下,驅車來到孫中山的住所。孫中山將李大釗

    迎進樓上的小會客廳,讓李大釗坐下,便說:“久聞守常先生大名,今日請

    你到寒舍來,就國事問題向您請教。”“先生乃革命元勛!你的功德已載入史

    冊,所倡導三民主義逐漸深入民心,既然承蒙先生的厚愛,我自當推心置腹。”

    李大釗謙誠地回道。

    “我為復興中華民國,奔波已有30 余載,路途坎坷,險灘百座,至今未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311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