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4頁
有計劃地訓練了國民黨的高、中級幹部,確定了各級黨部的監察制度等。
蔣介石通過“改造運動”,對國民黨加強了控制。其腐敗混亂的情況有
所改變,在島內民眾中的聲譽也有所好轉。由於強化了組織,國民黨對島內
的統治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在“四大改造運動”中貫徹實行的經濟、
文化、政治,社會各方面的方針、政策,初步確定了台灣社會經濟及政治發
展的方向。然而,國民黨在本質上仍未發生任何變化。
1952 年10 月,國民黨“七大”召開,蔣介石連任總裁,陳誠、蔣經國、
張其昀等32 人為中央委員,陳誠、蔣經國等10 人為中央常委。同時,設立
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一批失去權勢的國民黨元老何應欽、于右任、閻錫
山、胡宗南、陳濟棠等48 人被任命為評議委員。
隨著美帝國主義在韓戰中的失敗,蔣介石集團“反攻大陸”最終
成為泡影。但通過“改造運動”,蔣氏家族在台灣的統治逐漸形成了一種新
的政治格局。蔣經國為首的“太子系”逐漸崛起,成為台灣“政壇”最有潛
力的政治集團。
蔣經國1910 年3 月生,是蔣介石的長子。1925 年進入莫斯科中山大學,
之後滯留在蘇聯13 年。1937 年回國,出任江西省政府保安處副處長,1938
年6 月加入國民黨。“改造”之初,蔣經國只有12 年黨齡,便被蔣介石委任
為“中央改造委員”。在“七大”會上,他又當選為中央常委,進入國民黨
組織最高權力階層。
蔣經國“太子系”的班底是“三干一俄”。“三干”是指他擔任贛南專
員時的幹部如王升等,戰干團的學生以及1952 年開辦政工幹校的幹部;“一
俄”則是指留俄時的同學。在“三干一俄”中,贛南時的幹部和戰干團的學
生位卑名微,“一俄”則為蔣介石所忌諱。政工幹校蔣經國則下了大力經營,
儼然是他的黃埔,“太子系”門生多出於此。
1952 年10 月,“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宣告成立,蔣介石兼任團長,
蔣經國任主任。
“救國團”是三青團的借屍還魂,是國民黨的預備隊,而蔣經國則利用
“救國團”作為培植私人政治資本的工具。
無論是中央“改造委員”,還是中央常委、“救國團主任”,都是明是一
盆火;而蔣經國的權力,遠超過其公開的職銜,又暗是一把刀。他以“國防
部總政治部主任”,調查官兵思想行為,監察官兵思想,檢舉動搖分子,實
權超過三軍統帥;又以“總統府機要室資料組”名義,操縱台灣特務機構,
逐步掌握台灣的特務情治系統,其權力凌駕於一切行政權之上。
蔣經國在國民黨組織系統內的地位迅速上升,為日後蔣經國的上台,
實現蔣介石的“家天下”作了組織準備。
既然“改造”的意圖是重新分配統治權力,調整上層統治結構,就難
免充滿著人事傾軋的意味,雖然元老派大都已經降伏,然而國民黨內新起的
政治勢力卻並不都一心情願地拜伏在蔣氏父子的腳下。集權的背後,反抗獨
裁、嚮往民主的思潮,逐漸在孤島內外知識分子階層興起。於是,便發生了
“吳國楨事件”和“孫立人兵變案”。
吳國楨1903 年出生在湖北,1926 年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次
年歸國,歷任國民黨政府外文部秘書、科長、副司長、湖北省稅務局長、漢
口地政局長、財政局長,1932 年任蔣介石侍從室秘書,不久改任江西鹽務、
漢口市長、重慶市長,1942 年改任外交部政務次長、國民黨中宣部副部長、
上海市市長。吳國楨頗具才幹,為蔣介石所賞識。
又獨得美國政府青睞,於1949 年12 月擔任了台灣省“主席”。當時,
蔣介石要吳接替陳誠台灣省主席職務時,吳國楨謙遜地說:“陳誠將軍不是
做得很好嗎?最好由俞大維擔任,較為和陳合作。”蔣介石說:“你很恰當,
我要你今後全力爭取美援。”吳國楨就任“台灣省主席”的當天晚上,便舉
行記者招待會,提出4 點施政綱領:(1)徹底反共,密切配合軍事;(2)努
力向民主途徑邁進;(3)推進民生主義,為人民謀福利;(4)實行地方自治,
發揚法治精神。他宣布起用台籍人士。
吳國楨認為蔣介石慘受大陸失敗之教訓,已銳意改革,故敢冒死犯險,
竭智盡忠,以圖報效。於是刷新吏治,厲行改革。一時間,台灣省“政局”
也有些可觀之處。他自恃有美國人作後台,有時難免恃寵而驕,同到處抓權
的蔣經國發生衝突。
吳國楨同小蔣的不快可以追溯到1948 年。那時吳任上海市長兼經濟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