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頁
其時,汪精衛已在“夾攻中奮鬥”的口號下東征討蔣,分兵3 路大舉
東下,陳兵湖口。
孤立無援的蔣介石面臨北軍和武漢兩方的洶洶攻勢,已無招架之力,
陷入一籌莫展之中,只好厚顏以求李、白,請其出兵幫助禦敵,李宗仁見挫
蔣時機已趨成熟,乃正式以“對漢宜先禮後兵”為辭加以拒絕。同時,李宗
仁致電馮玉祥,公開呼應馮之“寧漢雙方一致反共,既已志同道合,請速進
行合作”的建議,又寫信給漢方唐生智,表示“只欲武漢反共,予願已足”,
並隱約責蔣。李宗仁又領銜發出為武漢分共願與武漢合作電。
蔣介石是靠軍事手段和實力政策起家的,現在李、白紛起效法,以其
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蔣自食其果,莫之奈何。在四面楚歌的情況下,只好
以遲疑的口氣向李、白試探說:“我想趁此休息一下。”白崇禧未等蔣話畢,
便接上話茬,說:“總司令如果真需要休息,我也贊成,否則徒然在政治上
掀起一個大風浪,那就大可不必了。”李宗仁則更為乾脆地請蔣:“自決出
處。”蔣十分難堪,答道:“余唯以中央執監委員會主張為依歸。”言罷,拂
袖而去。
蔣介石指使吳稚暉出面,召集寧方要員開會,討論南京政府局勢。會
上吳是蔣的御用“長衫佬”搖唇鼓舌,力主蔣留任,但到會軍人態度則不同。
李宗仁付之一笑,不作任何表示,連何應欽也一言不發。
蔣見況自感無奈,只得再作“願休息一下”表示。白崇禧立即贊同說:
“唐生智那種氣勢洶洶,我們兩面受敵不行,蔣先生暫且歇一歇也好。”李、
何等軍人隨聲附和。蔣既然到了這步境地,只得以“深念黨國前途”為名,
宣布辭職下野。於是報刊上披露:“8 月12 日下午,南京召集重要會議,蔣
總司令、何應欽、白崇禧、李宗仁均列席該會。蔣以寧、漢相持,北伐軍事
難發展,武漢方面有一切均可磋商,對蔣個人絕對不能相諒之語,故憤自犧
牲,提出辭職。何、白、李以戰事日亟,亦欲速決意爭,遂決退讓,蔣即自
動下野。”8 月13 日,蔣介石在張靜江等人陪同下,秘密到滬,即入租界,
行動詭秘。兩天後,蔣介石正式發表下野通電。李宗仁即繼蔣正式充任國民
革命軍副總司令,就此演成民國史上第一次蔣去李來之局。
第四章黨爭迭起
蔣介石下野之際,正是國民黨內“黨統”爭奪趨向高潮之時,除寧、
漢兩方各以“正統”自詡,指稱對方為“非法”外,原從國民黨中央分裂出
去的西山會議派,也以“反共先覺”自居,在上海租界裡,打起了“滬二屆
正統”的旗號。於是在同一面青天白日旗的區域裡,出現了一國二國民政府
(南京、武漢)三中央黨部(寧、漢、滬)的光怪陸離現象。
寧方黨中要人胡漢民、吳稚暉、李石曾、張靜江等表示要同蔣“共沉
浮”,繼蔣之後宣布辭職。李宗仁、白崇禧桂派軍人在黨內畢竟資歷過淺,
且胡、吳等在辭職通電中以“貌和神離,惟領袖自競”等語責備李、白,李
頗感缺憾之處。然而,李宗仁不愧是一位容貌寬厚而心志精明的政壇高手,
為增強自身在黨爭中的競爭地位,他首先向在滬的西山會議派人士頻送秋
波,願意攜手,西山派圈子中本不乏“黨中元老”,憾無實力作後盾。桂系
有意與諸老交歡,西山派人士也格外對李表示好感。
李宗仁、白崇禧又向漢方發出一電,力言統一國府之必要,主動請示
今後方針,明確表示仍以武漢中央為正統,並派出手下湖北籍大將胡宗鐸前
往武漢,與汪等漢方人士接洽。汪精衛見蔣已下野,李宗仁又有如此表示,
乃發表聲明稱:“今蔣解除兵柄,聽命於黨,李宗仁等復請中央黨部及國民
政府遷都南京,茲經中執會擴大會議議決,即日遷都南京。”汪的聲明盛氣
凌人,李宗仁等雖十分不滿,但為救燃眉之急,也不得不先退一步,對汪等
來寧柄政表示歡迎,並親往江西廬山與漢方諸要會晤,洽談武漢政府遷寧具
體事項。李宗仁因有求於漢,態度極為謙恭。汪精衛一心想藉機統馭全局,
恢復其黨中最高領袖地位,表示武漢政府於9 月3 日前遷往南京,在寧籌備
召開二屆四中全會,即派出譚延闓、孫科作漢方代表,先行赴寧。雙方決定
第七軍完全負南京衛戍,漢方程潛之第六軍全部東開,唐生智部開往蕪湖,
助寧打孫傳芳。
李宗仁乘坐艦艇回南京時,已發現北岸孫傳芳部作蠢動。原來孫傳芳
聞南京內訌,乘寧、漢尚未妥協,傾其“五省聯軍”全部剩餘力量,加上張
宗昌的直魯聯軍,號稱“雄兵10 萬”,捲土重來。李尚未抵寧時,已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