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441頁

    要是英軍沒有在諾曼第登陸的話,那邱吉爾此時雖然是緊張卻並不至於難受,可是現在在法國卻有五十五萬英國陸軍正處於德國人的包圍圈中。大英帝國儘管號稱日不落帝國,但是這五十五萬部隊要是玩完了,那大英帝國就只能派童子軍來保衛日不落帝國了。這幾年大英帝國在軍事上一直的背的很,40年在法國被德國人攆的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好容易邱吉爾差點連浴室的浴缸都沒拆下來當船在敦刻爾克算是把英國陸軍給救了回來,可是接下來在非洲英軍又讓隆美爾給打的是雞飛狗跳,不但部隊損失慘重,最後連蘇伊士運河也給丟了。

    火炬行動中邱吉爾本打算讓美國人在非洲給自己當槍使,自己派人偷襲埃及去奪回蘇伊士運河。可是誰知道見了鬼一樣的義大利軍艦竟然連英軍的航母都給打沉了,結果讓偷襲計劃是打了水漂。

    因為可惡的法國人的反水,英軍在阿爾及利亞又損失了超過三個師的兵力對於巴頓當時被打殘廢的美國第二軍的損失,邱吉爾當然並未有心疼的感覺)。

    如果要是再加上這五十五萬英國部隊,那麼林林總總英軍這兩年損失就超過了一百五十萬。大英帝國雖然號稱日不落帝國,可是也架不住這樣沉重的打擊啊現在英軍除了在印度還駐有十二個步兵師的部隊,其他的部隊可是都基本上都在法國了。英倫三島上算是後勤加上警衛一共也沒有五個師的部隊,就算是現在緊急下達徵兵的動員令,那也是來不及啊  

    軍事上的不利,在政治上的影響也是相當明顯。邱吉爾再也不說什麼希特勒是魔鬼之類的言語了,而且在提到德國和法國是往往也用上了一些比較中性的詞彙,並且邱吉爾還破天荒的表示戰爭中被俘的人員其實都是優秀的戰士,應該給予人格上的尊重和物質上的優厚對待。

    在得知希特勒掛了的消息之後,按照道理說邱吉爾應該拍手稱快才是,可是邱吉爾卻破天荒的第一個給德國政府發去了唁電。在邱吉爾的唁電中,希特勒被說成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邱吉爾還深深的以能有一個這樣的對手而深感榮幸,對於希特勒的死邱吉爾表示了最真誠的哀悼。最讓人受不了的是邱吉爾在電報中歷數希特勒的生平,以往在邱吉爾口中那邪惡而且殘忍的希特勒搖身一變成了一個為了國家和人類勇於戰鬥的戰士。

    好麼,這變臉比變天還快的邱吉爾的電報好懸沒讓接到電報的鄧尼茨一口血噴出來。鄧尼茨心道:“這天下之大真可謂無奇不有。見過無恥的,但是還真沒見過邱吉爾這樣無恥的。”邱吉爾的標準政客行為更是堅定了鄧尼茨對政客的看法,鄧尼茨愈發的想早一點離開這個讓他渾身都不自在的位置。

    其實羅斯福比邱吉爾也好不了多少,雖然羅斯福是美國總統,在美國是號稱第一人,但是疾病的困擾和精力的透支已經讓羅斯福感覺到身心疲憊。美國經濟實力無比強大,按理說在戰爭中是不可能失敗的。可是羅斯福也沒想到才短短的幾個月時間,美軍在歐洲戰場竟然會打成了一鍋漿糊。這德國人像是變戲法一樣又是飛彈又是超音速飛機的,活生生攪黃了美國即將到手的勝利。羅斯福對這些事情是想破了腦瓜也想不明白。  

    美國一共擁有一億三千多萬人口,適齡的戰爭兵員也只有五百萬左右。可是也不能將這些年輕人全部都弄來當兵然後送上戰場當炮灰吧可是現在美人在歐洲戰場服務或者間接為歐洲戰場服務的已經超過了兩百五十萬,可是這兩百五十萬軍隊中除了已經陣亡的三十多萬,其他竟然有一百好幾十萬都沒困在了歐洲大陸之上。是困在了歐洲大陸,最少羅斯福是這樣認為的。美國人可是死不起的,每一名士兵都有巨額的戰爭保險費,死的人越多,保險公司為之支付的費用也就越高,但是開保險公司的也不是傻子,你美軍要是打勝了死的人少我當然會賠你,但是你要是打敗了死的人多了我怎麼賠給你,不掙錢的生意誰會做,大不了我保險公司倒閉拉到,最後的爛帳還的都算到美國的政府頭上。羅斯福想想這些頭就會大一圈,美國政府為了籌集戰爭的費用,已經開足了印鈔機印鈔票了,但是這是要等戰爭勝利之後美國讓美元成為世界貨幣之後才好使。你要是戰爭打敗了,那印刷的大筆美元可都要砸美國自己的頭上了,到時間不用說羅斯福也知道美國會變成什麼樣子,物價暴漲,美元貶值貶的估計連手紙都買不到。美國經濟要是不崩潰才是怪事。

    羅斯福對艾森豪是一肚子氣說不出來,到不是因為艾森豪指揮不利導致出現現在這種難以收場的局面而生氣,是因為羅斯福感覺艾森豪這個人的眼光和運氣不行。

    你艾森豪作為歐洲盟軍的總司令這是幹什麼吃的,德國人又是飛彈又是超音速戰機的,你怎麼就一點察覺都沒有,硬生生的指揮著美軍部隊往火坑裡跳,簡直就是嚴重的坑爹行為。美軍沒有什麼戰敗罪責,但是你艾森豪最少有失察的責任吧。所以羅斯福並沒有給艾森豪發什麼下台階的電報,羅斯福知道馬歇爾和艾森豪關係要好,所以專門也警告了馬歇爾:你要是讓艾森豪回國的話,你就等著接受調查吧所以艾森豪才苦苦等不來那份救命的電報。。.。

    第十卷劍斷法蘭西第六十九章大人物邁克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441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