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頁
廢除死刑是自己下的政令,但是她又不是麒麟,一心只留下慈悲,該有的懲罰是必須要有的,不然法制就不復存在,國家必然混亂。廢除死刑的律法裡,有一條就叫酌情,這就是為了防止兇徒犯下不可彌補的滔天大禍,那必然要以命償還,不然死去的人,平白無故受到傷害的那些人,又何其無辜,又哪來的公道。
秋官卻完全忘記了,按照他們的說法,因為主上仁慈,因為她這個塙王喜歡仁慈之人,所以百官便上行下效,也要做仁善的作派,好討自己的歡心。為了這個判決就儘量輕,出事就儘量瞞,簡直不可理喻!
底下跪著的那些人當她是什麼?橡皮圖章?只能報喜不報憂,哄小孩子玩?那個光州司馬指責的才不是秋官,他在指著自己這個塙王!所謂的仁政,所謂的慈悲,所謂的廢除死刑的初赦,不過是徒有虛表,為了名聲不顧百姓死活的君王!他罵的是坐在王座之上,滿口仁義道德的傻子,他罵的是自己!
金積玉火冒三丈,簡直想當庭就直接撤了秋官之位,可是事情還沒弄清楚,差一步就要崩潰的理智讓她沒有衝動,這件事總覺得有哪裡不對勁,讓她不能妄下評判。
然而這件事只是一個開始,花團錦簇的翠篁宮,漸漸剝離金碧輝煌的外衣,開始展示它的陳舊腐朽,以及在那深不見底的雲海之上,能屹立不倒的原因,從來不是因為這裡的君王,而是恭敬的跪在大殿上的那些俯首的官員。
鴻堯九年,冬。冢宰宏闊上書告訴金積玉,今年的稅收大幅度銳減,每州交上來的糧食,甚至連君王不在位的那二十年的稅收,都沒有達到。請求金積玉再開糧所,不然可能百姓就要鬧饑荒了,那會釀成大禍。
天官陽羽和剛剛升為地官的樂俊強烈反對,樂俊更是直指之所以稅收會銳減,本質上就是因為糧所一直供養百姓,才讓他們疏於管理田地,自己謀生的想法不強,養出了惰性。農耕的社會,百姓與天爭命,這是他們活下去的基礎,千萬不能出差錯。
此時正是讓他們一舉認清自己的時候,沒了糧所,百姓才會重新拿起農具,用雙手養活自己,而不是靠著國家的奉養。糧所只能解一時燃眉之急,卻不是長久治國之法。主上千萬不能因為一時的心慈,再重新撕開這道口子,那才是會動搖國本的東西,絕對不可再開!
宏闊卻指著陽羽的鼻子開罵,說他罔顧巧國百姓的性命,說他想要陷主上於不仁,甚至說他意圖弒君!饑荒一旦出現,那是大規模的死亡,更是有傷天和!一旦因為沒有東西吃,而激起民怨,上天自然會制裁君主,到時候才是真正的慘劇!
這件事從朝堂吵到原野,從天亮吵到天黑,誰都不服誰,誰都覺得自己是對的。金積玉被他們吵的耐心盡失,這幾個月她一直在翻閱各州的奏章,對著終身□□的名單,查看到底有多少她不知道的事情。
幾個月的不眠不休,精神和身體都已經疲憊到了極點,一堆聽都聽過的案子被她翻出來,她才知道這翠篁宮,原來是關著她的玻璃罩,撂下眾人,轉身就去了喜州,這次跟在她身邊的,不是麒麟不是冢宰,而是在巧國唯一不會對她有任何欺騙的阿澈。
柳州治下的潁水城邊,一對老夫妻在官道邊支了一個茶攤,供來往的旅人歇腳,茶水很便宜,也就賺個幸苦錢。不遠就是洲城,來往的旅人不少,可能是要到州府了,近幾□□野所談論的事情,在這裡也有不少人在說。雖然他們只是升斗小民,不過塙王仁慈,一向不會在意這些閒談,要是前任錯王在位的時候,他們可不敢這麼大剌剌的聊朝政。
阿澈去找老丈要了熱水和幾盤茶點,安靜的坐在金積玉旁邊,幫她擺弄茶具。這十年變化最大的就是他了,跟著翠篁宮的女仙,幾乎把照顧金積玉的方式都學全了,因為他是金積玉身邊的人,三公也經常在教導金積玉和千樹時,順便教導他,慢慢的待人接物的禮儀都要比金積玉更熟悉了,畢竟金積玉只要站著接受別人行禮就行。唯一沒變的,大概是不管怎麼面對別人,在金積玉面前,他依然只是阿澈。
桌上的茶具只是一般的青瓷,阿澈伸手一點點把他們清洗乾淨,拿出布巾擦乾,抬手到了杯茶,放到金積玉的面前,安靜的捧著桌上的自己的杯子,垂眉看著桌面,從頭到尾都沒有發出一點聲音,打擾到正在出神的金積玉。隔壁的桌子坐著三個學生打扮的人,正聊的熱火朝天,因為其中兩人爭執不下,一時沒有控制好聲音,大聲的讓那個中間人評理。
「我覺得那個便民所就不應該存在,看看那裡面都是什麼人,不是官員的遠房親戚,就是哪家下人的老友,真正應該被奉養的人一個都沒有,要我說,現在與其重新開設糧所,不如便民所的那些糧食,都收回來,再用於民,才是正理。」布衣洗的隱隱有些發白,說話的那位一隻手吊在胸前,看著像是受傷了。
同他爭執的人,看著可能是兄弟,兩人眉眼有幾分相似,就算鬧起來的時候,也記得把他手臂旁的茶壺拿開,害怕他碰灑了水「糧所本來就不應該有,要不是糧所,鄉裡面的人也不會連除草施肥都覺得麻煩,我們以前沒有糧所,沒有王也都活了,現在有了糧所,有了王,反而活不下去。」
「飛舟你不是還想再被打一次!」一直沒開口的那個人,臉上有些溫怒,手中的茶杯重重的砸在桌上,衝著說話的飛舟呵道。他們上次就是因為這傢伙口無遮攔,才會和當地的鄉民發生碰擦,怎麼現在還學不會教訓。站起身,對著周圍看過來的人拱手道歉「我這位兄弟不是那個意思,多擔待,多擔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