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頁
這第二期雜誌一出來,讓更多人對《記事》如痴如醉。從來沒有一本雜誌能夠將如此輕逸靈動的少女選題,和如此濃郁厚重的人文情懷結合起來。結合得那麼好。整本副刊有整整三百頁,裡面的每一張照片都是那麼精彩,都將一個個或躍動或沉靜的靈魂停留在最美麗的那一刻。那些野生動物攝影師們可能的確不擅長人像,但是他們抓到地那種動態,和在沉靜中蘊含地力量感,那種完全動物攝影式的風格,讓人像照片有著另一種生機勃勃地調子。
由於涉及的面實在太廣泛了,光是參與專題製作的人員名單就有整整兩頁,其中頗多都是國際著名攝影師。大家一方面感嘆蕭永的人脈的深遠和廣泛,一方面《記事》雜誌擅長這種大選題大策劃大製作。將嚴肅和好看糅合在一起的特點。也充分表現出來了。
要說很是不滿的,大概就是王襄臨了。原本他已經找了幾個人說好,一等《記事》雜誌這次出刊,就立即想辦法造成各種話題,來強行將《記事》雜誌打壓下去。但是,雖然還是有著看起來不算很健康的標題,而且還是用粉紅色字體鮮明地呈現在封面上,但整個專題不管是意識還是製作,都找不出任何可以挑剔的地方。這整個雜誌,拆開來了都可以直接辦一個很有教育意義的影展了。
這麼一下子撲空了,王襄臨那叫一個難受。看著蕭永和他的團隊越來越受到媒體和廣大讀者的熱捧卻毫無辦法,看著蕭永變得越來越有名,越來越成為人們眼中深具技術和社會責任感的超一流攝影師,也看著蕭永越來越多地出沒在韓惟君身邊,王襄臨說不出地痛恨,但王襄臨也唯有等著機會。他在新聞出版署方面的關係沒有斷,還加大了籠絡的力度,但同時,他那簡單粗暴的神經又在蠢蠢欲動了。無論他給韓惟君送多少花多少禮品,無論他開出什麼樣的條件,甚至由得韓惟君來開,但韓惟君就是不為所動,對他已經是徹底的棄之如敝屐的厭煩的態度,連當初的一點禮貌都欠奉了。
「王先生,您到這裡就可以了。」當王襄臨再一次想要靠近在茶舍里等著蕭永的韓惟君的時候,兩個彪形大漢出現了,他們攔住去路,一點不為王襄臨驚怒的眼神所撼動。
「你們……你們……」王襄臨疑惑地問。
「盛緒年先生派我們來的,讓我們護著點。您打擾到了少奶奶的平靜生活了。」一個傢伙禮貌地頷首說道。來人的這一聲「少奶奶」的稱呼,實在是再明顯不過的提示和告誡。雖然韓惟君在和蕭永交往,但盛家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好,不覺得有什麼不體面。但王襄臨的騷擾,卻讓盛家覺得自己的威嚴和體面受到了損害,無論韓惟君和蕭永將來走到哪一步,韓惟君是盛家的長房長孫的母親這一點不會改變,她和盛家的聯繫,是這樣頑強地存在著。
王襄臨哼了一聲,轉身就離開了。不管盛家對於韓惟君的這種保護是臨時的還是一直持續下去,至少這種死纏爛打的做法,要從這一刻停下了。韓惟君的身後站著的是盛家,王襄臨不得不考慮這是什麼影響,這是什麼意思。而既然他和韓惟君之間的關係徹底沒指望了,他也就剩下了濃稠的怒意,和想要報復的念頭。他想要一個女人卻找不到任何下手的機會,這種事情對他來說還真的是第一次。
但不管是蕭永還是韓惟君,都不可能將王襄臨的小肚雞腸放在日常生活工作的考量中去。光之庭院的成員們陸續到達之後,在上海、北京、深圳,多達四十五場講座陸續展開,還有許許多多的和廠商配合的項目。這些講座有針對攝影師、攝影愛好者的,有針對模特、經紀人和時尚行業從業者的,有針對廣大只是對圖片很有興趣的人來講解應該如何欣賞圖片的。一系列的針對各個層面的講座,和韓惟君策劃的媒體報導專題結合在一起,掀起了國內對於攝影藝術的又一次廣泛的討論。現在討論攝影的可不僅僅是那些專業攝影師了,在使用專業器材的愛好者滿坑滿谷,攝影可以說已經成為了一種非常普及的群眾活動,只是,這種活動一直在隱秘和鬆散地進行著,當光之庭院用自己的方式將這樣的人群嘗試著捏合起來,給予他們明確的技術指導,這樣一個龐大的愛好者階層成長得更快了。
在拼貼網站,不少攝影愛好者,還有影友團的乘員們開始討論起非常細節的技術,他們從模仿開始,首先是想要重現那些經典照片的光影組合,而由於懷著好奇心的人多,又有良好的交流平台,還真被這些傢伙搞出來不少。網上一篇篇的用光教程、拍攝攻略在光之庭院的講座結束之後陸陸續續冒了出來,胡亂堆砌術語搞得雲裡霧裡的人少了,能夠將照片的技術和藝術特點說清楚的人多了起來。大家將各自的能力、智慧貢獻出來,群策群力地在線合作編寫了一本規模超大的《攝影基礎教程》。這本教材的特點不在於講解攝影的技術特點和理論,而在於裡面的那些習作。裡面從易到難,選取了一共80個小案例,來讓有志於攝影的人來嘗試,爭取能達到和樣片一樣的效果。而隨後再進行講解,到底這樣布光和構圖的好處在哪裡,怎麼來進行布設,是比較有效率的。這本教程比較偏重影棚拍攝和經過設計的小品式的拍攝,對於需要隨機應變的紀實攝影、新聞攝影、現場攝影甚少涉及。大家都一致認為,那本蕭永撰寫,副署阿卯的名字的《紀實攝影教程》中文版,應該是這個領域最好的讀物了。而這也是為數不多的在大陸發行之後,被陸續轉譯成日語、英語、法語、德語在全球發行的攝影教程。在攝影這個領域,能站在尖端的中國人,實在不算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