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4頁
比如茱莉亞-羅伯茨的爆紅之作《風月俏佳人》成本才1400萬美元,全球狂攬4.6億美元票房, 羅伯茨在電影裡面的精湛演技也讓她拿到了第二個奧斯卡影后提名。
現在人們對浪漫愛情電影的喜歡正在逐漸衰退,有各種各樣的原因。
比如女性越來越獨立自強,開始忙碌於自己的事業, 而不是沉溺在家庭以及浪漫愛情的幻想中;或者是沒有了足夠影響力的演員能吸引觀眾們進入電影院, 大家都覺得愛情電影不怎麼新鮮,就算有興趣也是等dvd發行。還有就是現在好萊塢對大圓滿結局的過度追捧, 很少出現悲劇結尾。
學習戲劇的人或許很清楚, 悲劇其實更讓人印象深刻, 更讓人感同身受。
好萊塢專業人士就一直在分析, 如今梅格瑞恩已經扛不起票房, 茱莉亞-羅伯茨已經厭倦了小妞電影打算轉行,那麼誰能撐起愛情電影的一片天?這類型電影的鼻祖就是奧黛麗-赫本那部經典愛情片《蒂凡尼的早餐》,而後不斷發展。
女演員們幾乎都是通過小妞電影出道大火, 被人廣泛熟知之後再轉戰其餘類型影片。
如今中堅力量不斷轉型,就剩下新生代開始接班,於是好萊塢的幾個年輕女演員就被廣泛提及。
最先冒頭的要屬卡梅隆-迪亞茨了,她在《我最好朋友的婚禮》中跟茱莉亞-羅伯茨對戲,成功交接到了浪漫甜心的稱號,隨後一部《我為瑪麗狂》票房大爆,正式成為美國甜心。
接著便是德魯-巴里摩爾從童星悄然轉型,浴火重生一般浪子回頭。
桑德拉-布洛克成名多年,在當年跟基努-里維斯合作的《生死時速》攀上高峰之後,就迅速在《二見鍾情》里成為了全民甜心,但隨後星路開始浮浮沉沉,大家都以為她要跟一線說再見的時候,今年一部《選美俏臥底》總算華麗回歸。
伊芙原本並不是在小妞電影的行列中,可她去年聖誕節檔期上映的那部《律政俏佳人》卻是將小妞電影進行了一個小小的升級,不僅僅是談情說愛了,更多的是勵志,變成了女性勵志片,讓小妞電影的範疇更廣了一些!
就像好萊塢權威媒體《帝國》雜誌盤點的影史最佳小妞電影top10當中,《律政俏佳人》高居第三,排在它前面的就只有《蒂凡尼的早餐》、《當哈利遇見莎莉》兩部電影,就連《風月俏佳人》都只能排在第四,什麼《天生一對》、《我最好朋友的婚禮》、《西雅圖夜未眠》都在後面。
其實伊芙的形象並不是標準的甜心,沒有那種甜到發膩的感覺,而是有種薄荷糖的感覺,能給人帶來清新的味道。
並不是任何一個美女都能稱為美國甜心,伊芙氣質跟造型就很百變,既可以演出甜心傻大姐的氣質,也可以搖身一變稱為性-感火辣的美人,還可以駕馭女王類型角色。
最重要是演技、樣貌、氣質都並存,不管什麼類型都合適。
可以說她的出現讓好萊塢的製片廠們看到了浪漫愛情電影的更多可能性!
浪漫愛情片又被稱之為小妞電影,專門針對女性觀眾而製作的電影,男性觀眾的占比遠遠小於女性。
這樣細分觀眾群體其實沒有毛病,比如戰爭大片主打就是男性市場,漫改電影主打青少年市場。並不是說愛情電影就全是女性,戰爭片就沒有女觀眾,只是沒有那麼大的數值占比。
可好萊塢明明劃分出來了市場,卻又不相信女性觀眾的人數能有男性觀眾多。
所以一些戰爭片通常都是大成本電影,而浪漫愛情片幾乎都是中低成本影片。
後世的《暮光之城》《飢餓遊戲》可能就要教好萊塢片商們如何做人,看別人是怎麼拿高成本換取更高票房的。
僅僅是談戀愛肯定有局限,有時候要加入各種各樣的元素,讓觀眾產生新鮮感跟好奇。
比如愛情+時空穿越=《時空戀旅人》、《時間旅行者的妻子》、《穿越時空愛上你》,愛情+歌舞=《媽媽咪呀》《愛樂之城》,愛情+奇幻=《暮光之城》,愛情+時尚+勵志=《穿普拉達的女王》,愛情+皇室=《麻雀變王妃》、《公主日記》等等。
伊芙雖然知道這些片名跟內容,但主要劇情卻不清楚,同時也不想去將這些內容寫出來,而是打算採用購買版權的方式進行。
有原著就買原著,沒有就買劇本,反正不要有法律上面的糾紛跟道德上面的問題。
如果自己將故事大綱寫出來,結果別人的劇本也已經寫出來,那要是撞車的話,肯定會鬧上法庭,對自己非常不利。
買版權花費不了太多錢,自己拍戲就賺到了那麼多錢,沒必要去搶別人的飯碗。
正當伊芙開車抵達貝弗利山莊的時候,突然看見街旁的一個GG牌,上面寫著「倫敦西區新劇《媽媽咪呀》正式登陸北美,洛杉磯芝加哥限時巡演!」
「破倫敦劇院票房紀錄,《媽媽咪呀》即將登陸百老匯冬日花園劇院!」
「全新音樂劇,引爆倫敦西區,abba音樂完美融合,不容錯過的視聽盛宴!」
「貝弗利山莊薩班劇院全美首演,1月8日晚七點震撼開幕,購票地址……」
正在等紅綠燈的伊芙直接就被這些GG吸引住了,就連前方的交通指示燈變綠都沒有反應,目光一直都在GG牌上面看個不停。
這部音樂劇才剛剛登陸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