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頁
江充頓時瞭然,想了想北境國上下懂匈奴語的不少,但真正能夠擔起這根大梁的可不多。
他要是不上的話就只能讓國相上了,可問題是來的只是匈奴使者哪裡配讓國相親自出面?
之前匈奴可是戰敗了,至於衛不疑……不說他年輕,他的身份也不合適,更何況萬一談著談著這位火氣上來直接動手怎麼辦?
所以無論如何看起來都是他最合適。
江充立刻躬身說道:「臣必不負殿下厚望。」
劉談說道:「別的不說,有幾點你一定要把握好,第一,鹽鐵是重要物資,互市上鹽會限量,鐵則是嚴格不許售賣,若是匈奴提出這兩點,一定咬死,哪怕不能建成互市也不給他們,至於鹽的限量……讓他們提要求,然後直接按照他們說的三成供給。」
江充當然懂鹽和鐵的重要性,說實話,匈奴之所以連年犯邊除了資源,更多的就是為了這兩樣,或者說是更多的是為了鹽。
人不攝入鹽是不行的,可偏偏草原上沒有鹽沼也不怎麼產鹽,至少比中原差得遠,更不要提大漢有些地方是臨海的。
烏師廬要求互市,可能目的就是這兩種。
不過江充還是問道:「那糧食呢?」
劉談摸著下巴說道:「糧食可以賣,但是必須規定,糧食只接受牛羊以物易物。」
劉談才不信匈奴糧食足夠就不會南侵這種鬼話,匈奴這個種族註定了侵略性很強,糧食足夠了只會讓他們的族群繼續壯大,壯大之後就更會覬覦中原資源,那時候他們再南侵,大漢就更不好抵擋。
而利用牛羊來換基本上就是用我們的糧食換你們的糧食,對於匈奴人而言,牛羊就是他們的一切,要是能夠通過換糧食讓他們養的牛羊數目減少,漸漸通過糧食控制匈奴的命脈也不錯。
不過他也就是想一想,匈奴人沒有文字是真的,但不傻也是真的,否則也不至於跟大漢勢均力敵這麼多年。
江充點頭記下來,劉談見他認真便說道:「這只是我的想法,回頭你去問問國相,不合適的地方就改了。」
劉談確定自己的方針是對的,但這之中的彈性他掌握不好,乾脆交給霍光。
這個時候他不得不感慨,國相真的是萬能的。
不過江充也不是省油的燈,他敏銳問道:「稅收如何計算?」
第263章 [三更]263
收稅這個問題比較重要,劉談想了想說道:「在互市上不收稅,大漢不收,匈奴也不許收,甚至都別讓我看到收保護費的,否則就別怪我翻臉。」
江充愣了一下:「不收稅?」
劉談搖頭:「不是不收稅,而是不在互市上收,等商人交易完畢之後回到補給城的時候再按照貨物的價格清點收稅。」
互市上怎麼算有匈奴人也有漢人,太容易偷稅漏稅了。
當然在補給城收稅也不代表沒人偷稅漏稅,萬一人家不路過呢?
這一點劉談也沒什麼太好的辦法,但他會將補給城到敦煌以及接下來但凡是在北境國之內的路線,都給建設的好一點,能多方便就多方便,讓他們的損失減少到一定程度,他們會發現交稅比逃稅划算,到時候就不會這麼做了。
這年頭的商人實際上在行商的過程中其實挺危險的,走的距離近賺錢就不多,距離遠的話就有一系列的未知情況,這裡的未知情況說的還不是劫匪一類的,而是路上的各種意外,比如說馬車壞了啊,或者遇到的天氣不好啦,都可能對貨物產生影響。
所以很多貨物在運送過程中會損失一些,而商人們總不肯自己承擔這一份損失,所以他們將這一部分損失都加在了商品上,導致許多商品價格虛高。
而若是劉談能夠保證在北境國內通暢的話,商品成本下降,實際售價不變,商人就能賺更多的錢。
交稅賺的錢多,繞路不僅沒有保障還賺的錢少,傻子都知道怎麼選了。
江充點了點頭,然後沒忍住說道:「殿下,補給城……是不是該有個名字?」
弄個名字到時候也好跟匈奴說啊,雖然他們都知道那裡是給商隊補給用的,但不能當著匈奴也這麼叫啊。
劉談愣了一下,撓了撓下巴說道:「這個啊……這個……我想想,乾脆叫通達吧。」
這原本是他給朔方起的坊名之一,咳,或者說是這本來是唐長安城的坊名之一,雖然聽上去有點俗,但用在這裡倒是容易。
江充記下來之後起身說道:「臣這便去與國相商議。」
劉談點頭,又喊住了他說道:「順便讓國相派人將敦煌郡守寇正達喊來,無論是互市還是通達城都需要他的配合,這件事情還是要讓他知道的。」
江充應了一聲退了下去。
敦煌郡守幾乎是接到消息就立刻飛奔了過來,一共也就用了兩天的時間。
劉談看到他的時候,雖然看得出來為了覲見已經熟悉過,但憔悴的臉和充滿紅血絲的眼睛昭示了這位郡守可能是不眠不休趕過來的。
劉談看他這個樣子著實嚇了一跳連忙說道:「你著什麼急?匈奴使節還沒來,很多事情都是草創,慢慢來也是可以的。」
寇正達知道自己不該心急,但還是問道:「殿下,互市是真的嗎?真的要開在敦煌?」
劉談說道:「互市是真的,說開在敦煌也不算,畢竟那邊不算大漢也不算匈奴的地盤,但是通達城是在你們敦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