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頁
事實上,因為他們經常購買大明的「奢侈品」,國內已經有些反對的聲音了。
但是如果大明也打算收購他們的東西就不一樣了,大明國財大氣粗,人口也多,手指縫裡頭稍微寬鬆一點他們就能有很大的賺頭。
使者們面面相覷,露出了複雜的表情,他們明知道大明的皇帝之志不僅僅在此,使用的也是棍棒加甜棗之策,但是不得不說,這甜棗是真的好吃。
誘惑就擺在面前,這誰捨得吐出來,而且周圍還有那麼多鄰居在呢,別人都不跳就自己蹦躂,豈不是很顯眼?
仔細想想,大明的藩屬國有那麼多,還有好些個這次因為各種原因耽誤的,自己也不算是最倒霉的……想到這一點瞬間就讓人快樂了呢!
在一群表情複雜的使者之中,有三個露出歡天喜地之色的使者格外顯眼。
這三人中兩個均是出自琉球國。
琉球國和大明淵源很深,琉球國的國名都是洪武帝賜予的,其原名為流求,是洪武帝覺得此名不太吉利,給予了琉球二字,意為琉璃玉和珍珠球,從名字就能看出洪武帝對這塊地方的喜愛。
琉球也沒有辜負洪武帝的這份感情,從其自洪武五年與大明建交開始就極其仰慕大明的文化,幾乎年年都要來大明朝貢。
不過洪武帝後來命令琉球無事三年一貢即可,這倒不是因為琉球像是隔壁日本一樣藉口上供來打秋風,而是因為琉球島嶼到大明有一定距離,而且琉球國多為小破漁船,小船重心不穩,容易被風浪打翻。
在海上,翻船之後不會有第二個結果。
可以說出使的使者是當真冒著生命危險得一波接著一波被派出來,而且為了預防使者折在半路,錯過此次朝貢,琉球經常會派出兩撥到三波的使者,這些人會沿路打聽,如果有使者到了他們就裝作是普通人,如果沒聽到使者的消息,才會自稱使者。
這也是洪武帝後來才得知的,老朱那真是被這種教科書式的良善藩屬國給深深感動到了。
投桃報李,洪武帝每次發下的賞賜中,琉球國得到的封賞也是數一數二的。
不過這兩位使者高興倒不僅僅是因為有通商的可能,而是因為洪武帝此次派遣使者對他們而言是個天大的機會。
別看琉球只是一個小小的島嶼,裡頭的勢力卻也頗為複雜,和處在南北朝時期的日本一樣,琉球國如今也是割裂狀態,如今的他們分裂成了三個國家,分別為山南、中山、山北國,其中中山國的勢力最強。
此次的前來的琉球國使者是來自於山南國和中山國,他們本就打算聯合起來對付山北國,現在洪武帝想要設立辦事處,豈不是恰隨了他們的意,只要將辦事處設在中山國或者是山南國內,那麼山北國就天然失去了優勢。
因為同樣原因高興的還有日本國。
由於此前大明的使者到日本去了北朝的地盤上晃了一圈,又帶著北朝的使者來到大明,南朝的日本皇室十分慌張,這次幾乎是帶著全家的家底以前所未有的恭敬姿態趕到了大明朝見。
他們打的主意和琉球兩國一樣,只要大明的使者在他們的治下建所,那麼毫無疑問就是證實了他們為正統,同樣的,大明的使者們也將成為他們的□□。
只要位置安排得好,到時候萬一北朝的軍隊來進攻,他們就能將大明的使者推出去,看北朝敢動手嗎。
不動手他們就能再苟一段時間,動手了他們也能立刻跑到大明的地盤請求明朝皇帝出兵。
無論怎麼看都是雙贏的結局,這兩撥人簡直是歡天喜地得將大明的使者接回國,比起他們而言,前往日本和琉球國的明使團隊反而一臉的嚴肅和慎重。
不知道洪武帝是有心還是無意,這次被派遣到大明幾個關係微妙之國的使者都是他大孫子的人,除了木白親點的五名天官外,洪武帝還給他湊了幾個為官名聲極佳,但也涉入空印案的官員,湊足了十個人。
被派往日本的官員名為方克勤,曾任山東濟寧知府。此人也是個神人。
方家向上三代均為儒生,可謂是詩書傳家,方克勤年幼時好學端莊,為當地小有名氣的神童,後他曾參加過元朝的科舉,以策論直言天下,說得考官心生顧忌不敢錄取,後他便遊走於四方,因其才學名揚天下。
洪武二年的時候,洪武帝在各地立郡縣學,並下令各地郡縣擇選有才之士擔任教授,方克勤便被聘為訓導,衝著他名聲前去念書的學者有百餘人。
可惜沒過幾年,方克勤因為家中母親年邁需要照顧,只能向上請辭,據說因為他的離去,那所學舍的學子全部離開了學舍。
這樣的有才之士當官之後自然也官聲極佳,其為官期間,濟寧稅收、田產、人口均成倍增長,只可惜後遇到奸人誣陷,遂辭官在家教書育人。
如果不是這次空印案大調查,這樣的人才就要隱沒在山野之間了。
順帶一提,此人有三個兒子,名曰孝聞、孝孺、孝友,三個少年郎受父親和家風影響,都是有學之士,這次除了長子孝聞留在家中照顧老祖母和家眷,另外兩個少年都決定跟著父親遠渡重洋。
可能是因為有這一家子做示範,這次離開大明的隊伍中有不少這個年紀的年輕人,甚至有些人還特地去找了將要外派的官員,毛遂自薦表示自己也要跟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