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頁
「之後的行事,諸位如何看?」
武將們面面相覷,自知不是他們的強項,沒有發言。
幾位心腹謀士卻也沉默良久。
最後,荀攸率先出列道:「攸以為,主公當南據鄴城與陽平,遷移部分百姓,以此二城應對兗州的威脅。」
「與此同時,增加對幽州的兵力。袁尚之所以負隅頑抗,是因為於他看來,有兗州的牽制,我們無法徹底擊敗他。若是以重兵進攻,袁尚或許會棄城繼續向北而逃。」
儘管荀攸名義上的叔父荀彧隨著兗州之亡,最終選擇倒向長沙王。
可是在曹操這裡,荀攸所受到的信任與重用,卻沒有減輕分毫。
荀氏世家也因著這兩人一分為二。
程昱出列道:「臣附議。」
另一名重要謀士司馬懿則沒有說話。
曹操沒有等到司馬懿的回答,索性不再等了,開口道:「公達所言雖然有理,於當下而言卻是不夠。」
他沒有細說原委,但堂上的許多人都心中有數。
「吾以為,可這樣行事。」
曹操緩緩道來,自己方才心裡頭忽然生出的,堪稱絕妙而又無比冒險的一計。
講完之後,曹操再次看向堂中諸人。
大堂之上,一時間鴉雀無聲。
不知他們究竟是太過震撼,還是感到難以置信。
這回,司馬懿第一個開口了。
「主公,此計一旦事敗,後果將會難以承受,或許便是滿盤皆輸的局面。」
他沒有將話說死,面色卻是極為憂心嚴肅。
相較於司馬懿的遲疑。
程昱則是直接開口反對道:「主公三思!即使此計真的功成,我們之後需要面對的,依然是隨時可能覆滅的百死一生之局啊。」
荀攸也欲開口。
曹操卻是開口打斷道:「諸位。」
他看著底下的人,或神色糾結,或眉頭緊鎖,或出言反對。
幾乎沒有一個人,是完全贊同自己的這一計劃的。
但,正是因此,自己才更加要去做——
只有連司馬懿、荀攸、程昱等人,或難以相信,或直呼不可的行動,才有可能瞞過長沙王及其手下一眾出色的謀士。
此時此刻,曹操前所未有地清醒。
利弊得失,十分明朗。
這的確是兵行險招,卻也是唯一有可能獲得最終勝利的招。
若是循規蹈矩,按照荀攸的法子去做。
除非長沙王頭腦發懵,犯下接二連三的錯誤,並且手底下的一眾謀臣良將也沒有勸得住,自己才能擁有勝算。
否則,自己面對長沙王,只能一步步被蠶食,早晚必定會是敗局。
這早在袁紹身死,袁尚順利繼承其絕大部分勢力,並奮力抵抗之時,幾乎便已經註定了。
而對於自己來說,如果當初董卓並未進京,漢室的天下並未大亂,他或許心甘情願做一名漢臣。
即使不能做得上一個權臣,也未必就不能快活一生。
可是,走到今天這一步。
於他而言,如果不能坐上那最高的位置,哪怕被授予異姓王的尊貴,他也無法就那樣偏安一隅。
作者有話要說:開頭那幾百字,回頭看好像也沒多少內容,可是花的時間是後面2000來字兩倍還多QAQ
第125章
三個月後,廬江郡。
這三個月里,凌寒一直沒有閒著。
他投身於廬江郡的工廠建設之中。並且,成效十分顯著。
如第一個工廠,凌寒選的是陶瓷業。
他在城內找了一塊大型荒地,又招募了足足兩百人,包括深通燒瓷技術的師傅,以及大量普通工人,然後開始流水線式地生產陶瓷。
歷史上,無論是官窯還是民窯,都是到了唐宋時期才開始成量出現。
在那之前,生產陶瓷的規模都相當之小,定位更偏向於家庭手工業,而非官營或民營手工業。
至於修建瓷廠與招募工人的費用,其中一半由官府出資,另一半則由廬江的幾大世家共同出資。
這件事是凌寒本人親自上門去談的。
他並沒有要求他們出錢,只是說了自己最近打算嘗試搞這件事看看效果,要求他們幫助自己宣傳以便於工廠招工——即使是凌寒的大本營廬江,世家聯合對於輿論的控制,仍然不遜色於官府。
可當世家們得知自己也可以出錢參與到這件事裡之後,他們立刻紛紛表示願意成為股東之一。
倒不是對於盈利抱有什麼期望,而是覺得,如果能夠藉此給殿下賣個好,那便沒有任何吝嗇錢財的理由。
畢竟,這種機會並不太多。
世家的心思,凌寒自然心知肚明,這也正是他想要的結果。
日後工廠的分紅,會依照出資比例。
按照凌寒的計算,大概只需要用兩年的時間,出售陶瓷的利潤就可以賺回起始資金。
而在那之後,就將是純粹的盈利了。
或許根本用不著三年,只要陶瓷廠開始穩定盈利,世家自然就能意識到投資工廠本身的巨大好處。
在陶瓷廠開始修建的半個月後,凌寒開始將視線瞄向其他工廠。
同樣地,仍是由官府出資一半,世家出資另一半。
他並沒有再拜訪投資過陶瓷廠的世家,而是轉向其他廬江以外的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