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頁
華佗臉上雖沒有太大的動容,卻亦是久久沒有言語。
他在心裡默默念叨著長沙王先前那一番話,問道:「老夫跟隨殿下,便能救得了世人?」
凌寒說話的聲音不大,份量卻不低:「本王離京以來,自問做的每一件事,皆無愧於心,無愧於百姓。」
華佗又是沉默了片刻,才緩緩開口。
「老夫只懂得岐黃之術。如今徐州時疫已過,老夫縱然跟隨在殿下左右,又能為殿下做些什麼呢?」
凌寒喜不自勝,如實道:「先生放心。本王不日後便會啟程前往揚州,到了那裡,有很多地方還要仰仗先生的醫術。」
凌寒一早便將揚州視為大本營的最佳選擇。
在歷史上,揚州也的的確確是吳國的大本營。
但是,當三國鼎立形成對峙,各自按部就班地發展,吳蜀兩國卻完全不能與魏國相比,所以諸葛亮才會一次又一次的北伐。
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土地收成的緣故。
按道里說,南方氣候濕潤,農作物一年可以兩熟甚至三熟。
反觀北方,大多只能一年一熟。
事實上卻並非如此。
縱觀中國古代的整個歷史,都是經濟重心由北向南遷移的過程。
而在三國時期,北方人口眾多,耕地資源豐富。反觀南方,尤其是揚州與交州,河網眾多,森林遍布。
凌寒固然可以通過高效煉製鋼鐵,生產大量的鐵製農具,並以低稅收鼓勵農民開墾大量耕地。
可是仍有一個難題是難以克服的。
血吸蟲病。
血吸蟲病是一種慢性寄生蟲病,廣泛分布在南方地區,具有極大的傳染性。
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在教員的動員下,全國大規模地進行消滅釘螺的行動,才讓這項疾病基本從華國消失。
等到自己拿下了揚州,為了讓揚州的生產力趕上甚至超過北方的幾個大州,那就勢必要同血吸蟲病進行無比堅決的鬥爭。
單憑自己從後世借鑑來的經驗還未必得夠。
如果有華佗算,勝算無疑會增大許多。
凌寒無比誠摯地說:「華神醫可願助我?」
華佗將鬍子捋了一遍又一遍,才道:「只要殿下保持此刻的仁心,善待治下百姓,老夫便是做了殿下的一名軍醫又有何妨?」
凌寒鄭重道:「先生的教誨,本王必會銘記於心。若有違背,天下共棄之。」
實際上,除了揚州以外,留下華佗在身邊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只是沒法宣之於口。
歷史上,郭嘉是因病而死。
而孫策,也因為面部中箭,無法癒合,鬱結於心導致傷勢加重而死。
若是有華佗在,即便事情還是發生了,這兩位應當也不會有事了吧。
得到了華佗的效忠,最近便沒有其他什麼事情需要勞心了。
凌寒回到草雲苑,決定好好休息兩天,然後再仔細計劃一下揚州之行。
時疫爆發之初,孫策曾來過一封書信,說是長沙已然無虞。
凌寒當時回信說,他暫且不必過來,一切等徐州的時疫過去以後再說。
算算日子,孫策現在也該接到徐州的消息了。不知道到時候是會派使者過來,還是親自過來。
孫策雖然表達了效忠,孫權也送到了自己身邊。
可他手底下的諸多文臣武將,皆是江東舊屬,對於這樣的勢力,凌寒認為最好還是給予比較大的自由。
「師弟。」趙雲從外面進來道:「我方才接到了一封陳登的書信。」
「你接到的?」凌寒聽出了話里的意思,問道:「他是怎麼說的?」
趙雲道:「信上說,北方時疫嚴重的青州、兗州等地,百姓們聽說了徐州的情況以後,紛紛攜家潛逃,希望能在徐州安家。因為先前定下的嚴格隔離制度,現如今徐州邊境有大量百姓逗留。陳登在信里向我建議,希望我勸說師弟,收留這些百姓。」
「這個陳登還真是有意思。」凌寒聞言笑道:「因為臧霸一事的功勞,陳氏一族從前是如何風光,現今便仍是如何風光。可邊境流民這件事,他本照常上報就是,現在反倒是寫信給你,並給出了建議。看來,陳登是不甘僅止於風光徐州啊!」
趙雲憂道:「都說陳氏一族在徐州勢力巨大,果然不假。下邳在東海以南,可對於北邊的事情,他竟如此消息靈通。」
凌寒深以為然:「不過,他主動告知此事,倒也算有誠心了。」
趙雲問道:「師弟打算帶他去揚州嗎?」
凌寒笑道:「若沒有這封書信,我倒有可能帶去。正因為他寫了這麼封信,我才要留他在徐州。」
趙雲思索片刻便明白了其中緣由,又問:「那麼邊境流民呢?」
凌寒毫不猶豫道:「當然要收,全部收下。現今已有了治病的湯藥,就不必太過擔心了。你等會兒寫一封信給琅琊太守,命他在邊界處多建幾座營地,將前來徐州的流民先隔離於此,三日沒有病症,便將他們帶回郡城,幫助他們在徐州安家。」
三國時期,尤其到了後期,很多時候打上一仗,就是為了將該地的人口掠奪回去。
人口本身就是極大的財富。
百姓主動來投,固然是因為時疫,可一旦流傳出去,會很大地增強各地百姓對於自己的歸附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