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頁
凌寒並不是不能認真地學習古代的禮儀規矩。
而是很多時候,這種規矩與實際效率是相違背的——拿最簡單的來說,平時若是不束髮,那會非常不方便。
凌寒確信,但凡是有可能阻礙社會向前發展的禮儀,自己早晚會全部廢掉。
他知道,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改變世人的思想之前,很難很難。
但自己起碼要表現出一個態度——
對於一些沒有實際意義的禮儀,大家沒必要完全嚴格地遵守。
仍然以束髮為例。
如今的揚州,年輕一輩的世家子弟,他們當中之所以有許多人,在未加冠前就束起頭髮,這與凌寒時常束髮示人是脫不了干係的。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當士人發現凌寒不喜歡遵守刻板的禮儀。
那麼對於一些不觸及根本的禮儀,他們往往也會容易展現出不在意的傾向。
而一旦影響了士人,最終,士人就會慢慢地影響到全部的百姓。
出於這樣的考慮,儘管與大儒打好交道有諸多好處,凌寒也從沒有去主動拜訪。
沒想到,鄭玄竟然會不遠千里,從徐州來到廬江。
郭嘉還真是不負鬼才之名,又一次的神機妙算。
自己才開始為加冠一事煩惱,他就已經將鄭玄送到自己面前了。
在父親、宗親、師長之後,這樣的大儒顯然就是最恰當的人選了。
凌寒當即命人去收拾一座宅子出來。
又開始搜集各式古書籍,提前放進書房,等待鄭玄的到來。
兩日之後,鄭玄果然到了。
聽到消息以後,凌寒立刻趕過去。
他親自將鄭玄接到了提前準備好的宅子,讓對方先好好休息幾日。
至於加冠的事情,過幾日再議論也無妨。
鄭玄年近六旬,一路長途跋涉,身體的確很是疲累。
在長沙王告辭以後,他踱步前往寢房歇息。
身體雖然疲憊,精神上卻十分振奮。
青年時,為了鑽研經學,鄭玄曾四處遊學,遍訪各地。
先是桓帝,後是靈帝,天下仍屬和平,可百姓的日子卻過得苦不堪言。
他同情那些百姓,卻毫無辦法,只能將精力投身於儒家經典,立誓不問世事,將窮盡一生整理古學典籍。
在徐州時,鄭玄便聽說過長沙王的仁義。
因為長沙王不曾請他出仕,他便也沒有主動出仕的打算。
前些日子,潁川的郭奉孝前來拜訪,請求他前往揚州廬江郡,為殿下主持加冠之禮。
鄭玄想了想,長沙王殿下是有能耐的,又懷有仁愛之心。
自己身為漢臣,也的確應當為漢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於是,他千里迢迢地趕過來了。
而這一路走來,鄭玄又一次親眼看到了諸多郡縣的情況。
相比十數年,數十年之前,如今分明處於亂世,可長沙王治下的徐揚兩州,卻比當年好了太多太多。
鄭玄發現,長沙王非但是一位仁義的皇子,才華橫溢的皇子。
而且還是一位真正有希望解救全天下百姓的君主。
還在徐州時,他便聽說過長沙王殿下下令,使得男子也可以成為另一名男子的通房。
以及學生間談論的,長沙王殿下如何如何英明,唯一令人感到不解的,殿下身為皇子,卻時常不遵循士人間的禮儀。
與凌寒擔憂的不同。
這些不合禮儀的事情,鄭玄卻是完全理解的。
比起其他人,鄭玄多位故友久居京城,身處高位。
他對於長沙王的身世,要比所有人了解得都多,哪怕是皇家侍衛楊真也比不上。
出生時便差點夭折。
之後又被一位有神通的瘋癲道人斷言,此子將來非是大吉,為大漢開創前所未有的盛世;便是大凶,有覆滅天下之危機。
若非後來生了一場大病,自此病弱不得起身,且隱約有痴傻之狀。
否則,或許當年宋皇后去世後便會被……
如今看來,當時只怕是皇后臨終前的叮囑,又或是殿下早熟。
有意為之,才能活到今日。
自小處在這樣的困境裡。
得以脫困的時機,竟是父皇去世、整個皇室朝廷為西涼賊首董卓所控制。
殿下不喜皇家的規矩,乃至厭惡世家的所有禮儀。
大概也是理所當然吧。
時至今日,瘋癲道人的預言竟應驗了大半。
縱觀徐揚兩州的時景,若是長沙王殿下將來當真能夠收復天下,豈不就能開創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
在抵達揚州之前,鄭玄只打算為殿下行加冠之禮,以表漢臣之責。
此時此刻,他卻已決心要做得更多。
作者有話要說:回到學校了,離開了懶窩,恢復日更!
第81章
舉行冠禮儀式,是非常講究的。
首先要挑選吉日,這一點已經提前卜好了,定在十二月十七日。
加冠的地點為宗廟。
廬江郡自然不會有大漢皇室的宗廟,不過修建宗廟並不難。
早在凌寒從九江返回廬江,並將這裡定為勢力的大本營,宗廟就已經開始修建了。
十二月十七日的這一天。
鄭玄走在前方,引領著凌寒走進宗廟。用提前備好的貢品,祭告天地與大漢的歷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