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頁
沈默感謝的笑笑,便拿著那份答題紙進了考場。考卷上雖然寫有序號,但在考桌上可沒有,這時先進來的好處便體現出來——可以挑個好座位啊!
沈默看著那一排排整齊的書桌便犯了愁,他不知該坐哪裡好了。是坐在第一排嗎?不行,那裡雖然看題清楚,可太靠近草棚邊緣了,到了中午太陽曬得厲害,萬一下雨就更麻煩了!
那坐在裡面?也不好。棚子有點低,裡面的光線很不好,縣試又不準點燈,恐怕是要受些影響的。反覆琢磨之後,他坐在了第二排第八列,二八一十六,號吉利,看得清、光線好,日曬不著、雨淋不到,空氣還很清新,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好位置啊。
沈默坐下後,考生還沒進來一成呢,自然不會公布題目。他一時有些無聊,只好翻看自己的答題紙……在一些窮的州縣,就連這東西也要自備呢。但無論衙門發也好,自備也罷,格式都是一樣的。
一共是十一頁,第一頁是封面,縣考沒那麼嚴格,考生情況就直接寫在封面上,並沒有採用『糊名』、更不必『謄寫』,所以李縣令當初才拍胸脯說『保你個案首』。沈默看到封面上有個號戳,戳上寫著『縣考甲字一零七號牌』,下面還有一行小字寫道:『沈默,年十六歲。偏瘦略高,面白無須,容貌甚佳。民籍。曾祖延年,祖錄,父賀。認保人吳兌。』
打開後封面,另外十頁才是答題的地方,每頁十四豎行,每行十八個紅格,一個格寫一個字。此外還有幾頁草稿紙。
※※※※
待所有考生都坐好,已經是天光大亮了,倒是正好考試。
李縣令也不再囉嗦,待衙役鎖門後,便在一張空白的橫軸上,揮毫寫下正試的題目——作一篇時文和一首試貼詩。
第一零一章 小三元之縣試案首(中)
一篇時文的題目是『乃是人而可以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一首試貼詩的題目『秋光先到野人家』的五言八韻詩……按說大明朝只重時文,標準都是考兩篇八股文的,但縣府一級的考試自由度大,縣令是可以出一首試貼詩代替時文的。
試題一出,原本鴉雀無聲的考場中,卻發出一陣無法抑制的倒抽冷氣聲。李縣令便看到許多學生面色煞白、如喪考妣,顯然是被自己出的題目駭到了,不由微微的得意一笑……
縣試雖是大明朝最初級的考試,但因由知縣命題,且自主性很大,所以也是最不靠譜的考試……有的縣令很懶,隨便從經書上找句話應付,有時甚至與考生平時背誦的程文完全相同。因為法律並沒規定不許『剿襲』,所以正好背過那篇的考生,只需將其默寫下來既可,而且哪個考官也不敢不取——要知道不是誰作一篇都可以稱為『程文程墨』的,那都是時文大家、歷代翰林所作,你敢說個『孬』字嗎?
取是取了,也不犯法。可對出題人來說,卻是十分丟人的……國家為選材計,花了這麼大人力物力舉行考試,你就出了這麼個程文滿天飛的題目,能考出什麼東西來?
實際上這也是難以避免的,作為題庫的四書五經就那麼幾萬字,全國一級級那麼多考試,都要從其中出題,除了那些犯諱的話之外,哪一句沒有用過?
國初還好說些,畢竟剛剛開始,題目不多,只要去書店買全套程文回來,翻一翻目錄,就能做到不重樣。但到了前代正德年間,出題官便開始窘迫了……因為歷年程文積壓太多,他們買不起。實際上就算不差錢,也不可能買全了。
但活人不能讓尿憋死,於是有位被逼急了的老兄,便將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句子中各提取一半,組成一個沒人見過的新句子出題,美其名曰『截搭題』。要知道排列組合是無窮盡的,所以立刻開創了一片新天地。
到了嘉靖中葉後,朝廷乾脆承認了這種搞法,頒布法令曰:『正考必出大題,預考可出小題。』鄉試以上稱為正考,以下則是預考。所謂大題便是形式與文意完整的句子,小題就是截搭題。
即使沒做過八股文的也能看出來,小題因為割裂經文,牛頭鹿身,在士子看來,往往題意難明,題情難得,在破題時但有毫髮之差,寫出來的文章便去了千里之外,所以時人皆認為『小題難於大題』。
※※※※
現在李縣令所出的,便是一道截搭題,而且是變態的『書』、『經』混搭,無怪乎大部分考生一看題就想回家。
但也有幾個例外的,比如說坐在四排的陶大臨,微微沉吟片刻後,便面露微笑,開始提筆在稿紙上疾書,顯然已經成功破題。比如說坐在八排的沈襄,經過一番苦思冥想,也已經開始面色凝重的提筆書寫。
還有幾個年紀大些的童生也陸續解題完畢,開始構思文章。
但論起輕鬆自如的程度,哪個都不如坐在二排八列的那位,即使陶大臨也要比他差一線。
卻說沈默一看到那截搭題,心中馬上定位各自的出處……前一句『乃是人而可以不如鳥乎?』出自《大學》,後一半『詩云:穆穆文王』則是《詩經》里的詩句,看起來實在是十三不靠。
但他只微微沉吟,便提筆寫下『夫人不如鳥,則真可恥矣;恥之,恥之,莫若師文王。』便將兩句毫無關聯的句子,連綴的合情合理且天衣無縫!
其實這種截搭題看似無理,卻是真正能考驗考生的水平。不僅要將書經吃透,才能看明白兩截分別的意思,還得開動腦筋,將其巧妙連接起來,最起碼要自圓其說。這分明是在考察應試者隨機應變的能力,也恰恰是絕大多數考生畏之如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