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7頁
整個事件,其實是溫溪心提出計謀,得到了蘇油認可,然後讓王厚完善了計劃。
之後蘇油說服吉多堅贊和阿囤彌、白愔,給益西央去信,要求其合作,最終獲得了成功。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這些東西,註定是不能留在史書上的。
史書上只有簡單幾筆:
「元豐七年,春,正月,丙午,遼主如春水,復建南京奉福寺浮圖。
宋收青唐。
癸丑,李憲等下扁都口,逐阿里骨。
甲寅,進賢妃朱氏為德妃。
辛酉,詔黃州通判蘇軾知汝州。軾上表謝,且言有田在常州,願得居之。
帝從其請,改知常州。」
……
去年大赦,因為蘇軾烏台詩案受牽連,被發配廣南的好朋友王鞏,終於回來了。
老朋友相見,王鞏的精神面貌,身體髮膚,竟然比離京的時候還要好,讓蘇軾大吃一驚。
王鞏卻覺得好笑,說廣南風物別具韻味,天天能吃到水果,稻米一年三熟,總之就是棒打狍子瓢舀魚的好地方。
當地人多念及少保的恩情,聽說自己是少保大侄兒的好朋友,一直照顧有加,不但沒有吃苦,竟然是去享了幾年福。
蘇軾表示不相信,王鞏便叫出當年堅持要陪伴自己去廣南的柔奴,為蘇軾勸酒。
當蘇軾問及廣南風土,柔奴答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蘇軾大為感動,於是寫下了《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這首詞立即就登上了《時報》,廣為傳唱,趙頊知道蘇軾終不能屈從,覺得再懲罰下去沒有意義,給他轉任。
歷史上王珪對蘇軾的任命每每阻撓,這一次卻沒有反對,制詞裡邊,還用到「蘇軾黜居思咎,閱歲滋深,人才實難,不忍終棄」的評語。
不過蘇軾的事情翻篇兒了,蘇轍卻又惹了麻煩。
因為給考生出題時沒有遵從《三經新義》,被當地官員彈劾,蘇轍被貶官撤職,移為歙州績溪縣令。
蘇轍一點都不氣,得命立即乘船北上。
想到去年黃州與兄長相見,與剛好貶到黃州的朋友張夢得一起遊覽武昌西山,張夢得當時邀請自己寫一篇文章,這欠帳一直沒還上,於是寫了《黃州快哉亭記》,施施然上任去了。
這篇文章同樣寫得漂亮,也登上了時報。
其中「士生於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可謂膾炙人口。
汴京人津津樂道,這可好,只要大家都還用筆寫字,就沒人能夠攔得住大小蘇夫子的聲名傳到官家耳朵里,這可好。
蘇油收到大小蘇的消息,不由得又好氣又好笑,這倆貨也真是不讓人省心。
王相公的《三經新義》,在士林中引起的爭議越來越大,蘇轍出題不依《新義》,其實是一種進步行為。
但是槍打出頭鳥,在朝廷還沒有明確取消按《新義》取士之前,你蘇轍作為朝廷命官,這麼做就是不合規矩,被貶了也是活該。
不過此舉惹惱了另一個大佬——司馬光。
司馬光立刻上章,炮轟《三經新義》,有大問題!
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 新義之爭
《新義》,是《周官新義》、《毛詩義》、《尚書義》的總稱,其中只有《周官新義》是王相公親筆,其餘兩篇乃王雱和呂慧卿所作,當初制定的時候就極不嚴謹,乃是介甫公一家之言!
比如《尚書》,當年蘇明潤《尚書祈詢》中提出的一百多個問題,都在點子上,算是開闢了《尚書》辨析這樣一門學問。
到了今天,學界已經漸漸形成共識,其中不少章節,存在改編,刪竄,顛倒,甚至是偽寫等情形。
這些問題,是當時安石公也沒有弄明白的,王雱、呂惠卿就更隔了一層,他們作的《尚書義》,能作為學校法定教材?能作為科舉的唯一參看書目?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嗎?
《周官》同樣如此,不說別的,就一個《考工記》,能繞得過理工去?
關於音律,尺寸,量衡,參照出土文物就會發現,和今人的理解區別甚大,商周文字考義局如今對這個問題已經作了很多詳盡解釋。
這些進步,反證了王相公的《周官新義》,有很多地方不靠譜。
現在明明問題出在教材錯誤上,卻歸罪到考官的考題正確上,這不叫文過飾非叫什麼?
因為涉及到蘇轍,蘇油不得不上書闡明立場。
蘇轍的問題,不在於他對真理的堅持,而在於他犯了「程序錯誤」。
國家立《三經新義》為三經唯一參考書目,並且規定其為試官的唯一出題科目,那麼試官就理應遵守規定。
如果是教材有問題,考官發現後,應當按照正常程序上報,建議朝廷修改,就像司馬學士現在所做的那樣。
但是在國家沒有給予明確答覆,下達指導意見之前,一個考官,當然必須按照原有規定來執行。
這就叫「程序正確」。
當然程序正確也存在例外,那就是事發突然,即將給國家百姓造成嚴重損失的時候,可以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