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439頁

    「山北三路有了范公、曾公、趙公主事,相信很快便會具備自我滋養的能力。內地轉運的煩難,很快便會降下來。」

    范純粹點頭:「如此甚好。近日京東轉運使數獻羨賦。陛下命朝廷議以徐州大錢二十萬緡助陝西。」

    「此皆百姓膏血之餘,豈能用作給地方官僚升官的捷徑?明潤當上奏朝廷,諸路不得以給西路供給的名義,擅自加賦,否則本路得錢誠為有利,可自徐州至邊,勞費三倍之甚不說,地方官勒索百姓,怕更是不下此數!」

    蘇油嚴肅了起來:「五路大軍所用,早已設立了興洛倉、元豐倉,如今也沒有匱缺,六路都轉運司,也從來沒有向朝廷請求過各路調輸。」

    「京東路轉運使是吳居厚吧?我知道他,理財是把好手,官也升得挺快的。」

    「京東路這兩年徵得賦銀數百萬,萊蕪、利國二地官員自鑄大錢,每年可得十萬緡收入。又以鹽鐵賦稅之利購置絹品,再以所得資助河東換馬牧養,召募牧民養牧馬匹,進而安置遊民散夫。」

    范純粹說道:「對,就是他,如今又聲稱要撥出大鐵錢二十萬緡,支援陝西邊關軍餉;陛下嘉譽其『於職分之外,恤及他路,非才智有餘不能』。」

    蘇油冷笑道:「這錢我可不敢要,真要是收了,怕有朝一日被他連累!多虧德孺兄提醒,否則此次西征,還成了酷吏們魚肉百姓的藉口!」

    三人都是老油條,眼光也從來不是局限於一時一事。

    他們關注的是朝廷大局,軍事之外,還有很多別的東西。

    比如京東路的「義舉」,三人一聽便知道底下官員們的小九九。

    第一千三百零四章 渾脫

    范純粹說道:「既然明潤現在已經知曉,那就肯定有解決的辦法。還有一件事兒,那就是分定三路疆界之後,各路的分守固然已經明確,但是畢竟還是屬於戰區。」

    「故而諸軍之間宜修明應援牽制之策,否則夏兵大舉,攻圍我一路,我力有不勝,而鄰路拱手坐觀,其不拔者幸爾。」

    蘇油說道:「的確有這個問題,對了,出兵之前,呂惠卿好像也曾提及此事。」

    范純粹說道:「是,不過後為徐禧所罷,但我以為,呂惠卿所議更為妥當。」

    「徐禧規劃各地分守軍力有功,但是也不是說各地軍力,就只合分守屬地,而沒有策應救援鄰路之責。」

    蘇油點頭:「等回去我將呂公之策再翻出來看看,這個提醒也很及時。」

    范純粹能夠從國家利益角度考慮問題,放棄派別之間的成見,這一點上,讓蘇油刮目相看。

    這是保守派一個巨大的進步,太不容易了。

    范純粹見蘇油對自己的建議都在認真考慮,心裡也很舒坦:「還有最後一條,就是新得之地的治理問題。」

    「國法固許進納取官,然未嘗聽其理選。」

    「今西北三路,許納三千二百緡買齋郎,四千六百緡買供奉,這條本來就是朝廷陋政,由來已久,也沒什麼,但是免試注官,就不可取了。」

    「天下士大夫,服勤至於垂死,而不沾世恩,富民猾商捐錢千萬,則可任三子,純粹切為朝廷惜之。」

    蘇油呡了一口杯中的葡萄酒:「這一條啊……實話實說,可就難辦了。」

    「按照我的本意,大宋不是冗官問題嚴重嗎?如今新得三路,這些待選的官員,總能安置一部分,至少可以讓陝西等路的冗官問題得到解決,是吧?」

    「可結果呢?那些人絕大多數都不願意到山北三路來,要解決三路行政問題,要不就是依賴當地降官,要不依賴蕃官酋長,唯一敢來這裡的,反倒是那些商賈。」

    「如果連商賈這條路也斷掉,那三路何時才得入華夏?」

    范純粹擔憂道:「這些官以納效得出身,難道他們不會從百姓身上搜刮回來?」

    蘇油說道:「所以要改變官員的考績制度,不能像那個吳居厚那樣,多搜刮稅賦就得升官,而是要將當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納入考績才行。」

    范純仁苦笑:「『蠻夷自擅,不討之日久矣,時侵犯邊境,勞士大夫。』司馬相如《喻巴蜀檄》里所提到的景象,於今安在?這才多少年,士大夫就墮落到了這個程度?」

    蘇油沉吟片刻:「范公,我想在《汴京時報》上,興起一場討論,再論何謂士,何謂士德。」

    「貪俸祿安逸,不與國抒難,只知道避責推搪者,是為『祿蠹』,就算其文名蓋世,曾不如陝西路一轉運之夫,又何論士節?!」

    范純粹說道:「說得好!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荀子》有云:『志行修,臨官治,上則能順上,下則能保其職,是士大夫之所以取田邑也。』」

    「吾輩幼誦詩書,行蹈禮義,本當為天下之先!」

    范純仁冷笑道:「我會聯合三路轉運使上書陛下,徵辟不至者,是不願為國效力,那就合該捐棄官身,奪絕俸祿。」

    「既然要做山水閒人,就不要奪占朝廷有限的爵祿,阻絕有志者的獎掖之階!」

    兩范都是秉承父親意志的牛人,范仲淹「少有大節,於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他既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一直就是蘇油的楷模。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439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