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230頁

    李文釗很坦然:「郎君說得都對,這就是一項多贏的計策,嘿嘿嘿,也是跟益西威舍學的……」

    「無論如何,這也是主上的誠意,最起碼,這是西夏自立國以來,第一次主動讓出所占之地,郎君總不能連這個都不承認吧?」

    王厚看了李庸一眼,李庸微微點了一下頭。

    王厚這才轉過頭來:「好吧,我承認,最後這一條的確打動我了,不過……」

    李文釗大喜,拱手道:「郎君但有什麼疑慮,自管道來。」

    王厚說道:「沒什麼疑慮,就是侯爺如今在夏國的身份並沒有得到貴朝的認可,身份上可還是夏國叛逆,你說這些,讓軍機處如何相信?」

    李文釗痛苦地閉上眼睛:「疾風勁草,歲寒方驗。文釗終是夏人,所反者,乃篡國之賊,大逆之臣;所顧者,乃國朝綱紀,百姓黎民。」

    「君上方在荊棘之中,文釗豈能顧名忘義?這逆賊之名都背了幾十年了,也不在乎多背這一刻。」

    「不過駙馬也與今上,乃舅甥至親,他代為轉達今上的意願,郎君總該要相信吧?」

    王厚意味深長地說道:「這個……不是我不相信駙馬啊,而是在這一行幹得久了,誰我都不信。」  

    「貴上如今並不自由,他的意志,也代表不了夏國的意志,所以即便是他說的話,要是無憑無據的,那誰都可以任意推翻啊。」

    「不是我說你們,至少,加印璽的國書,算了,印璽搞不好都不在掌握,但是最起碼,手詔得有一份吧?」

    禹藏花麻大喜:「那大宋是答應了?」

    「沒有!」王厚立即打斷:「先說說吧,你們這點東西,想換什麼好處?」

    禹藏花麻也不客氣:「我們要求不高,就是繼續擴大貿易額,唐四郎那裡,能不能再多出一點貨?」

    王厚說道:「那就是個商賈,只要你們能出錢,他自然就能出貨,這個可以答應,不過,你們有多餘的財路嗎?」

    禹藏花麻從袖中取出一塊石頭:「這個,大宋急需吧?」

    王厚接過那塊褐色的石頭,就見上邊用銼刀銼去一塊油皮,露出底下潔白細潤的肉質,伸手抹了一下:「和闐玉?」

    禹藏花麻面露得色:「怎麼樣?我們用這個和大宋貿易。」

    第一千一百五十八章 敵人的陽謀

    王厚將石頭拋了拋,丟還給他:「二位,家梁可是老成了精的狐狸,小心點吧。」  

    禹藏花麻臉色一變:「這個……跟他沒關係。」

    王厚冷笑道:「家梁乃積石軍節度使,他的妻族,如今就在臨津渡河谷,黃河三大要衝的最西一個,扼控西域咽喉。」

    「這東西駙馬爺硬要說沒經過他的手,那就只能是假貨了。」

    禹藏花麻神色尷尬:「這個……生意上的必要往來嘛……」

    王厚繼續冷森森地說道:「家梁這麼忠誠無二的人,也會背叛梁氏?他給了你們什麼好處,讓你們替他做轉手貿易?」

    見禹藏花麻還在支吾,王厚突然一拍大腿:「鐵城山!青鋒鐵!你們敢說不是?!」

    李文釗和禹藏花麻兩人,臉上頓時變色。

    王厚這是根據現有情報推斷出來的,看到兩人的神情,就知道自己猜對了。

    家梁通過重建西夏鐵鷂子,手裡掌握了西夏最頂級的冶鐵工匠,冶煉技術。

    積石山一帶,乃是唐朝中宗將之作為金城公主的湯沐邑,賞賜給吐蕃的,金城公主從唐朝帶過去的工匠,主要都集中在那裡,手工藝一直相對發達。

    積石山地接青唐,西域,河湟,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幾處盛產矽鐵的祁連山余脈,被稱作鐵城山,是後世著名的保安刀出產地,現在是西夏青鋒劍的重要產區。  

    將這些資料在腦子裡過了一遍,王厚一轉眼便明白了其中的關鍵,構造出了一幅多方利益交換的關係圖。

    想明白了這一節,王厚不禁覺得啼笑皆非,這個家梁,機變百出不說,還沒有什麼原則。

    政治軍事精通不說,如今看來,經濟也是翹楚。

    他知道宋人需要什麼,通過拿住禹藏花麻這個西夏國舅通敵的軟肋,將出產自西域的貨品通過他來出手。

    禹藏花麻如今還是夏臣,家梁通過這種手段,能夠完成和大宋的貿易,但是卻有沾不上通敵的罪名。

    王厚感到自己的麻煩來了。

    現在看來,這個生意對各方都有好處。

    涪國公為了幫助陛下完成禮制改革,不惜經天方,南海,繞道萬里購進白玉。

    現在有了這個通路,大宋是接也得接,不接也得接。

    這個過程裡邊,最大的好處被家梁所得,李文釗和禹藏花麻也會跟著強大,勢必帶來宋夏邊境地區政治力量的變化。

    要是朝中真的被家梁牽了鼻子禍水東引,西夏的壓力和宋夏間的攻伐重心,必將轉移到東部的曲野河一帶,而家梁在西邊安心發展,掌握了冶鐵地和牧馬場,控制了西域和宋地的貿易,數年之後,會變成什麼模樣?

    問題是,大宋,能不同意嗎?

    和田美玉八十年未入中原,朝中已經開始將以前留下的那些不合格玉料重新加工,將作監提請將唐代留下的一些禮器加以改造,用來滿足禮制改革的需要,被王珪,蔡確,蘇油,馮京,呂公著等人聯合制止。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230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