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953頁

    「要知道之前重訂五等,不說朝中,就連杭州本地百姓士紳,都是反對之聲不絕。」

    「好多百姓甚至宣稱寧願餓死,也不降等,不領救災糧,不給杭州和皇宋丟臉。」

    「太皇太后,杭州百姓都是好百姓,但夫子不可能任由他們的性子亂來的。」

    高滔滔長吁了一口氣,眼中含淚:「朝中能為我祖孫二人道此者,侍講、司徒而已。又因為事涉蘇軾,司徒也不敢辯白,竟然就無人見說。老身如今已然知曉,再有這樣的事情,侍講還需知無不言。」

    己卯,詔賜米百萬石、錢二十萬緡賑濟杭州,並命蘇軾入京就職。

    己酉,修《神宗寶訓》。

    河東路沈括上奏,元祐六年上半年,河東路銅冶共得銅、礬七百萬貫,其中半輸朝廷,地方也得三百五十萬貫,請於晉州礬務開設煉鋼廠,籌備鐵路所用鋼軌。

    沈括這個報表的政績算是偷雞,這些銅、礬裡邊,很多礬壓根就不是挖出來的,而是造出來的。

    宋人看重礬料那種晶體屬性,在宴會上都要堆砌「礬山」作為鋪席裝飾。

    但是一旦礬中的結晶水流失,礬就變成了鹽,價格暴降。

    沈括將庫中不值錢的失水礦鹽收集起來,融入水中,去除雜質之後通過加熱蒸發提高濃度,讓礦鹽重新結晶成礬砂。

    這樣的礬砂完全沒有雜質,晶瑩剔透,品質頂級,不值錢的東西經此一弄,價值提升了數倍。

    說白了就是溶解加熬煮,純粹的空手套白狼。

    癸丑,蘇油上書,四路已經做好全面準備,即將走上發展快車道,四路發展銀行,已經累計發放投資一千八百萬貫,產出近八百萬貫,四路賦稅比去年翻一翻,煤翻三番,鹽翻兩番,鐵翻五番,其餘金、銀、銅,皆在一倍以上。

    糧食儲備一千兩百萬石,此外還有棉花三百萬石,油料五百萬石,民間大牲畜增量三十萬頭。

    各地建立水泥廠七十處,機械廠五十二處,鹽化工廠三處。

    大名府兵工廠、齊州兵工廠,已經具備生產製造大宋定裝炮、銃、彈、雷所有型號的能力,定州兵工廠已經具備彈藥復裝、銃械維修,火炮組裝的能力。

    四路從去年到現在,共發動工役二百六十萬人日,脫離田畝,全年參與役務以此為生的丁力三萬人,所有役務發放役費五十二萬貫,鍛鍊出十五支專力工程隊伍。

    各地廠、礦,吸納丁力八萬人,工費合計兩百萬貫,達到了人均月入兩貫的水平。

    看起來不高,但是這相當於這些人每人有了三十畝地的收成,相當於河北四路,憑空增加了三百萬畝的土地。

    而糧、棉、油套作模式的推廣,讓土地畝產價值增加了五成,雖然如今還只在大名府路普及,也相當於給當地增加了數十萬頃的土地。

    為了鼓勵耕作,大名府路只將賦稅調整到畝輸三斗,看起來增加了,但是其實稅率降到了十五稅一,讓更多的財富在地方上積累,又促進了商貿的大興。

    因為交通得到大力改善,河北經濟環節完全打通,商稅呈現出可喜的增長,同樣翻了近倍。

    最關鍵的是隱戶和隱田,河北隱戶,曾是天下最嚴重的地區。

    經過蘇油的梳理,河北四路隱戶和隱田存在的必要已經消失,加上宣傳和統計給力,四路兩年下來,一共擴出了二十萬戶,一百多萬人口,十多萬頃土地。

    萬事俱備。

    第一千六百四十七章 攔駕

    各地紛紛上書四路都轉運司,使相我們完成任務了,說好的政策呢?傾斜呢?良種農機技術人員呢?!

    主動和被動,完全倒轉了過來。

    秋收過後,民力便會到富餘期,蘇油請求開始修造真太鐵路,徹底將四路連接起來。

    鐵路造價五百六十萬貫,預計兩年完工,將由四路轉運司自行籌措。

    高滔滔聞奏而喜,准了蘇油所請。

    甲寅,京東西路發運使王岩叟入京,再任侍御史。

    這貨跟蘇軾是一對難兄難弟,王岩叟因附和朱光庭彈劾蘇軾出試題不當,被高滔滔各打五十大板,一起趕出了京城。

    之後劉摯因呂大防吏額事被鄭雍楊畏攻擊,鄭雍將王岩叟定為劉黨。

    高滔滔因此敲打了徐王趙顥,此番蘇軾入京,劉摯趁機為王岩叟求請,高滔滔覺得京中現在需要一些新的平衡,加強劉摯的話事權,同意了其所請。

    王岩叟陛見謝恩,首先就關心趙煦的學習情況:「秋氣已涼,陛下閒燕之中,足以留意經史。舜雞鳴而起,大禹惜寸陰,願以舜、禹為法。」

    明明秋老虎還有十幾個,老王卻認為趙煦童鞋愉快的暑假應該結束了。

    趙煦只好打哈哈:「朕在禁中,常觀書不廢也。」

    王岩叟又問趙煦近日觀何書。

    趙煦當然不好意思說自己這段時間在忙著泡妞,反問岩叟:「王愛卿是從誰學?」

    王岩叟對曰:「從河東寧智先生學,後歷仕四方,無常師。」

    河東寧智,與真實歷史上的唐淹一樣,以學問道德聞名當時,但是卻是被歷史遺忘的人物。

    趙煦又問:「那愛卿又怎麼認識韓琦的呢?」

    王岩叟對曰:「因隨侍閒居北門,始識琦,得韓公舉薦闢為學官,其後又辟至幕府,隨之居相三年,至其葬乃去。」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953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