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4頁
因此呂大防縱容任永壽等,是小過失,毀敗前任四位宰相創立的良制,才是大錯!
劉摯自作清高,為了名聲不參與定吏額的祥議,同樣是毀敗良制,同樣大錯!
高滔滔對劉正夫這後起之輩是非常看重的,甚至為此特意召見,對他說道:「議論劉摯者已十八章,並非僅僅為了王鞏的事情。」
「邢恕過京師,劉摯與之通簡,又延接章惇之子,章惇諸子故與摯子游,劉摯亦間與之接,牢籠為它日計。」
劉正夫拱手:「敢聞劉相所言?」
高滔滔將那封信的錄稿交給劉正夫:「這是劉摯給邢恕的信件錄稿,上面有『為國自愛,以俟休復』語。鄭雍、楊畏以為『復子明辟』之復,謂摯勸恕俟它日復辟也。」
劉正夫奏道:「太皇太后刷新元祐,本先帝初意,此事天人共知,朝野稱頌,前後相乘,又何來『復辟』一說?」
「故『為國自愛,以俟休復』的復,乃明心淨性,以待起復之復也。」
「正所謂『來說是非者,端是是非人』,此鄭雍、楊畏之邪意,他們的內心深處,以為太皇太后之政,乃先帝革新之反覆,方可聯想及此。」
「如果說子輩交往,就是朝臣溝通,那當年司徒容臣與黃裳、王仲煜、邢居、韓粹彥、韓嘉彥、蘇邁、蘇遲共入可貞堂,砥礪揣摩,次年皆中,其溝通之甚,不更倍於今日?」
「以鄭雍、楊畏之議,則司徒也是與呂惠卿、王珪、邢恕、韓琦溝通結黨的小人?」
黃裳是呂惠卿表親,王仲煜是王珪的兒子,邢居是邢恕的兒子,韓粹彥、韓嘉彥是韓琦的兒子,都是蘇油一把火德論奶出來的進士。
這份功德,可比簡單的子侄交遊重得多了。
高滔滔對邢恕挑撥祖孫關係恨之入骨,一見有大臣溝通邢恕的奏章就不由得大怒,這下回過味道來了。
鄭雍、楊畏在偷偷設局,誆哄自己!
最後劉正夫說道:「司徒創立宰相離任制度,即是為了限制朋黨,如今劉摯才做了一年的副相,如何就能結黨了?這速度也未免快得太不合理了吧?」
「就算結成黨羽,三四年後自當去相,這些所謂『黨羽』又能如何呢?」
「劉摯的過錯,在於呂相找他共議吏額的時候,故作清高,或者說故意迴避,都堂合議之制的敗壞,也有劉相的原因。」
「如今朝廷的癥結,在於蘇公去後,范王二公高潔自守,提前出外。」
「繼任者威望不足,又因為經驗欠缺,處事出了瑕疵,這才導致朝議紛紛。」
「但是木已成舟,朝廷要得清淨,也就只能就事論事。既要讓呂劉二相承擔後果,又要讓他們保住位置。」
「否則繼任之人,資望比二者更加不足,還要大亂。」
「至於其餘心懷叵測,造構朋黨,企圖渾水摸魚之輩,太皇太后應該下旨嚴責,庶幾清明可期,朝事可望。」
「朝臣們或者並非皆是大公無私之輩,就更要用良好的制度來約束他們。太皇太后也應該下旨嚴申各省,謹遵制度。」
「以呂馬蘇范四相之能,尚且虛懷若谷,廣采議論,唯恐一事之失。劉呂二公輕棄之,未足一年,風波便起,此正可知四相先見之明也!」
「此四相的深計,乃為皇宋萬世根基而立,太皇太后當勇為獨斷,掐滅毀敗制度的苗頭!」
高滔滔說道:「劉卿且去,老身再計較。」
待到劉正夫告退,高滔滔問一邊的趙煦:「官家,此人如何?」
趙煦乖乖說道:「我覺得劉卿所言,皆在情理。」
高滔滔說道:「不枉老身高看他,此人當是官家十年之後的宰相。」
「還有蘇轍,此次吏額之設,如早從其議,斷不至此。」
趙煦說道:「相比之下,劉正夫更勝一籌,他維護制度之說,算是找到了這場風波的病根。」
高滔滔喜道:「官家真是聰明。」
說完又嘆息:「之前司徒密奏鄭雍、楊畏當置於太學、禮部,太常之清要,當是意有所指,只是我祖孫二人都沒能明白,現在看來,真是洞察燭照。」
趙煦心裡嘀咕其實我早就明白,是祖母不明白而已,卻乖乖拱手:「鄭雍、楊畏皆是王叔舉薦,還望太皇太后給王叔稍存些體面,不要逐之京外。」
高滔滔又看似無意地問道:「司徒近日有何議論?」
第一千六百三十三章 調防
趙煦心想密折不是大家都在看,皇祖母你還說比其他朝臣的密奏有趣?不過恭恭敬敬地答道:「司徒已是外臣,每次詢問朝政,司徒皆閉口不談。」
「近日的奏聞,只提到了讓沈括在河東路那個……自力更生,以開拓銅冶之所得,籌備鋼鐵中心,並命宋用臣勘查太原到真定的通道,規劃鐵路。」
「至於修不修,那要看情況,由四路量力而行。」
「總之不會給朝廷增加多餘的負擔。」
「他從來就不會給朝廷增加任何負擔。」高滔滔說道:「如朝臣皆是這般清慎,哪裡又有這場風波?」
趙煦低眉順目:「因此更要太皇太后出旨,底定朝堂。」
辛巳,太皇太后獨遣中使賜蘇轍詔,諭令早入省供職。
丁丑,又詔臣下當清慎不黨,重申都省都堂兩議之制,並以呂大防,劉摯馳廢制度於先,畏譏避事於後,各罰銅三十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