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23頁

    但是傳言本身就已經很可怕了,帝王寢殿,那是深宮!

    別說外臣,就連級別低一些的中使都沒這個資格!

    這要是真的,蘇油在帝王心裡的分量,根本不是表面看上去那樣。

    這樣的人,惹他幹嘛?!

    蔡確也在轉眼珠子。

    蘇油和蔡確,其實都是政治思維的動物,兩人的做派在某些方面非常合拍,也完全能夠相互理解,甚至……信任。

    蘇油和王相公不一樣,王相公就是一個文人,殼子和里子都是那種。

    蘇油不是,蘇油一直以來都把自己扮演成文人,而且還扮演得很好,甚至演成了理學一門的大擘,文、史、哲、樂、美,皆有建樹。

    但是蔡確知道,他仍然不是如今那種標準定義的文人。

    文人的那種風骨、風雅、風度,蘇油身上一點都沒有,他最多只有點風趣。

    然後就是會偽裝,還會弄出許多能夠襯托文人風骨,風雅,風度的東西,但是目的也只是士大夫們放著寶鈔的皮夾子。

    很多人以為會弄這些東西的人,就必定也是具備風骨,風雅,風度的人。  

    蔡確就不由得想要冷笑,這些,都是蘇明潤用來裝點自己的工具,他骨子裡邊,還是一條工科狗!

    工科狗這三個字,現在已經成了國子監一些頑固守舊的老冬烘,對皇家理工學院學子的誹謗言詞。

    工科,是對理學的蔑稱,形容它是匠人之學;狗,其實是對皇家二字的大不敬。

    但是蔡確也知道,在對國家有利,同時對蘇油無害的大事上,蘇油完全具備一個政治家的應有素養,絕不會為了反對政敵而反對其提出的意見,相反大家還會相互配合促進,讓這件大事得以施行。

    就好像今天的定計一樣。

    換成他自己,同樣也是如此。

    當然也不可不防,他和蘇油都心知肚明,要是對方露出了什麼破綻,那麼落井下石順手坑一把,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畢竟大家不是一路人,而各自夾袋裡邊的小夥伴們,也需要有職位容身。

    其實蔡確更喜歡蘇油的做事方式,蘇明潤管這個叫「內部矛盾」,說什麼「鬥爭中合作,合作中鬥爭,就是君子和而不同。」

    蔡確非常佩服,認為這的確是高見。

    但是政事上合拍屁用沒有,官事上,真是半步都退不得。  

    只奈何……一山不容二虎啊。

    蘇油的眼珠子也在轉。

    王珪的兒子被蔡卞彈劾,其實更蘇油一點關係都沒有,全是蔡京那騷貨乾的。

    不過效果其實不錯,十五還初一,王珪對大蘇的打壓不遺餘力,不給點教訓,還真以為大蘇背後毫無勢力,以後更得被人家隨意搓圓搓扁。

    蔡京也知道自己會樂見其成,因此才敢大膽操作。

    說到底,王珪就是個白手套,趙頊的意見,常常通過他來傳達,加上文采斐然,其實就是個御用秘書。

    說起處理政事的能力,其實真不咋地。

    說起宰相的胸襟度量,那更是沒有。

    甚至連一個合格的政客都算不上。

    但是這種人常常會有一些無厘頭的執拗,破壞性有時候遠遠超過一般人,所以不管從情上還是從理上,蘇油壓根沒有把他當做可以合作的對象。

    反倒是王珪吃了教訓,知道了蘇油不好惹,加上兩樁文化界的大事之後,王珪的態度有了些鬆動。

    但那也只是端起碗吃了飯,出於文人麵皮薄的本性,不好意思放下碗就立刻罵娘而已。  

    別說蘇油,估計大蘇都沒有將他當做對手。

    蔡確就有趣了,這人可以說受過自己的大恩,如今在朝堂上卻處處表現出自己的獨立性,和蘇油堅決劃清界限,反倒和王珪走得更近,這並不是他不聰明。

    恰恰相反,實在是太聰明。

    為了國事堅定保持立場,堅決執行介甫相公的改革意圖,即便那些和蘇油合作的地方,也是因為陛下的交代,一個「孤臣」的牌面,抓得死死的。

    皇帝對於「孤臣」,一般都是加倍的回護,尤其是在如今,朝堂上和蘇油有瓜葛的人越來越多,蘇油的意見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贊同和追隨的時候,這個「孤臣」的身影,越發的醒目。

    但是蔡確真的是孤臣嗎?他就是底子太薄,竄升太速,支持者太少而已。

    而蘇油還不能那他怎麼樣。

    國家異論相攪,真要是朝堂之上出現了整齊劃一的聲音,那就是皇帝不安的時候了。

    但是蘇油又不能讓蔡確太凸顯,因此他自己就更加低調,幫自己說話的人,不一定是自己的一派,這就是他給趙頊營造的印象。

    的確也是,王安石和司馬光都替蘇油說話,但是要說這兩人都是蘇油一派,趙頊只怕會笑得岔氣。  

    因此這個界限就被模糊了,朝局就變成了第一大佬認認真真搞官制,第二大佬認認真真搞政治,第三大佬認認真真搞戰略。

    對這種局面,感覺最舒適人是誰?趙頊。

    於是三個勾心鬥角各有千秋的大滑頭,開創出趙頊自上台以來,最為清寧平和的朝局。

    第一千零八十五章 無題

    這絕對不是三個人刻意為之,但是就是這麼莫名其妙地實現了。

    就連遠在江寧的王安石,在給趙頊的密折中都提到如今朝堂安謐,吏治澄清,大臣容忍相安,國事有條不紊,民生日漸復甦,軍力日漸強盛,政府日漸高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23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