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0頁
要延長保存時間,那就得採用切絲切片乾燥成紅薯乾的方式,那樣做卻又將耗費大量的人力。
玉米更討厭,因為胚體巨大,脂肪聚集,非常容易酸敗長霉。一般就是種子掛房檐通風保存,存糧堆存,就這樣在農家也不過一年。
相比於稻米小麥的三到四年,高粱的六七年,小米的十年,抗風險能力太差了。
蘇油讓朝廷收納玉米做賦稅的原因,是因為玉米如今在全國的產量還不高,價格便宜,每年收上來的玉米可以作為飼料用於如今蓬勃發展的畜牧業,保證能夠及時消耗,才敢放開這個口子。
不過這個價格已經讓肥鄉幾處莊子的老百姓開心異常了。
如今雖然解決了溫飽,家家有儲糧戶戶有豬羊,但是寶鈔這玩意兒卻真是不多。
探花郎這價格實在,他帶來的收購價是大名府里糧商那裡打聽來的價格,卻忘了將運費扣除,大家也樂得不告訴他。
不過老百姓們也忘了,探花郎一聲招呼,大家齊心合力給他將帶來的大陶缸埋在土裡,還在上面修起了酒棚,探花郎也沒打算給他們工錢。
雖然解木頭有鋸床,但是扎麥稈鋪屋頂砌灶台總還是需要人手的。
不過蘇油還是將莊子上的婦人都集中了起來,每人發給一把從大名府帶來的刨刀,可以給甘薯去皮用,工錢一天百文。
蘇油做事從來大氣,灶台是小龍灶,十口灶眼,一次能夠蒸十口大鍋。
理論上講,物料顆粒越小,物料與酵母接觸時間就越快,發酵也就越快,產量也就越高。
但那是生產酒精的方法,卻不是生產美酒的方法,因為物料太細,按照農村的加工方法,火候稍微沒控制好就會糊掉,還有很容易就會發酵過頭,導致酸味和苦味的出現,影響酒的品質。
其實工藝還是挺難把握的。
好在蘇油有各種儀器儀表的幫助。
將鍋駝機燒起來,帶動磨子,將刨去表皮並蒸熟的地瓜丟進去,還接上一根細水管進水,地瓜漿子就從出口流出來。
漿子送到大馬口鐵盤子上放入鍋上的蒸箱二次消毒,然後冷卻到三十八度左右,倒入半埋放在地里的陶缸里,再倒入事先磨好的曲藥漿料,添水攪拌均勻。
之後用魔芋膠膜密封缸口,用麻繩紮緊,在缸子周圍堆上麥秸保溫發酵。
如果溫度升高過快,還要採取降溫措施,之後每天攪拌一次,保證發酵過程的均勻。
這個方法是快速製備工藝,蘇油只是給吳存之與辛娘做個展示,告訴他們這方法這個酒廠可以用,但如果技術不過關,最好還是用顆粒料,就是紅薯丁拌曲藥的傳統方式釀造,效果還會更好。
甘薯本身含糖量高,蘇油用的又是准工業方法,發酵過程比傳統民間工藝快得多,從六到十天加速到了三天。
三天之後便可以蒸酒了,因為是漿料,必須增加酥鬆劑,才能讓蒸汽充分發揮作用。
酥鬆劑就是秸稈、麩皮、稻殼、糧食酒糟之類的東西,與酒漿充分攪拌之後上鍋,蓋上冷凝器就可以出酒了。
這種方法產量比傳統方法要高很多,對於蘇油這樣兩世的高手來說,五十斤紅薯能夠出十八斤五十度左右的酒。
五萬斤甘薯和玉黍,用了蘇油一百五十貫,加上曲藥柴火工錢等的一百貫,兩百五十貫的本錢,釀出了一萬八千斤的燒曲。
董非的燒刀子在河北出榷價格是一斗五百文,燒曲就算便宜一些,按照四百文一斗,一萬八千斤也價值七百多貫。
新出的燒曲風味還不到最佳,因此蘇油只取了三百斤酬謝了前來幫工的鄉親們,往陶缸加入曲藥,倒入其餘的燒曲,全都繼續窖藏封存起來。
需要再過一年半到三年,這地瓜燒曲的風味才能達到最佳。
第一千五百九十六章 價值窪地
地瓜燒曲,就是吳家莊今後吸引商賈前來的產業。
加工燒曲所得的糟料,又是飼養牲畜的好飼料。
哪怕還是新酒,滋味已經讓吳存之美得冒泡了,包括石勇和李庸,當晚都喝了個酩酊大醉。
地瓜燒曲因為糖份要高一些,度數要低幾度,因此比董家燒刀子入口柔和,三人不知道好歹,不知不覺就喝過量了。
將釀酒的手冊悄悄交給辛娘保管,告訴她如果在造酒上遇到麻煩一定要告訴他之後,蘇油這才將倆死豬一樣的石勇和李庸丟上船,自己又當輪機長又當舵手,離開了吳家莊。
肥鄉往前就是臨漳,陳五常和李茹盛的煤鐵坊都在這裡。
其實更好的煤鐵礦在涉縣與昭德,但是兩人貪圖水運之便利,都將工坊安置在了這裡。
臨漳與磁州隔著一條漳河,算是比較繁華的縣城,臨漳縣令天天派人在碼頭打量,見到一艘古怪的突突船過來,立馬帶領著一縣的官民前來迎接。
臨漳縣距離相州很近,也在「相州權勢輻射圈」的範圍里,縣令武漁乃是韓忠彥當年的門客,得韓琦的恩蔭才進的官場。
以前的大宋就是這麼沒有道理,當朝宰執的門客也在恩蔭的範圍之內,直到元豐改制之後,這類恩蔭才幾乎絕跡。
因此武漁遠比其餘地方官員更清楚這位大佬的真正實力,至少他非常清楚韓家家族產業與學術的轉型升級到底是誰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