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445頁

    「如果他們不分軍從鳴沙城出發,或者即便分軍,而中路大軍先至,等他們駐兵城下,我們便決堤放水,將之淹沒分割,那這一仗,我們豈不是大有勝算?」

    「如今局面已然如此難看,不賭一把,如何還能翻盤?」

    家梁用木筆輕輕敲擊著軍圖,沉吟了半晌:「大相的思慮也有道理,如果宋人中路大軍中計,我們完全可能在靈州城下打出一場大捷!」

    「臣請夜渡黃河,親臨前線,守衛靈州!」

    梁乙埋搖頭:「對岸有仁多零丁,梁永能,兵力也已足夠,家先生還是留鎮中樞吧。」

    家梁有些急切:「大戰將起,而臣的部族和軍隊,全在西域,如今道路阻隔,西路大軍全然不用,是臣有罪。」

    「如果不讓臣去靈州,那可不可以讓國棟帶領西路人馬,入京勤王?」

    梁乙埋目光閃爍,顯然是有所疑慮。

    如今忠於梁氏的軍隊,已經被宋人打得大敗,前後損失數員上將,大軍幾二十萬人,整個夏國的軍力,已然被幹掉了五分之二!

    興慶府加西平府,剩下的總共兵力不過三十萬,如果有家梁一點沒有受損的西路軍近十萬人加進來,局面當然會大為改觀。

    但問題是,家梁雖然對國家一直都很忠誠,即便誅殺李清,默認梁太后囚禁秉常,那也是因為秉常和李清的作為,對夏國非常不利。

    可要是梁家手裡沒有了皇帝,家梁他還會聽梁家的號令嗎?

    不光是家梁有這個問題,嵬名景思也存在這個問題,甚至諸多現在還在為西夏戰鬥的部族,同樣也存在這個問題!

    如今興慶西平兩地的三十萬大軍,真正死忠與梁氏的,怕是最多十五萬。

    要是家梁的大軍到來,然後又不能為梁氏所用,夏國的政治勢力對比立馬就會逆轉!

    家梁的品行,夏國朝野上下都是非常欽服的,但是同樣的,所有人都知道,家先生只忠於夏國,忠於皇緒正統,卻一直堅持著自己的立場,不是某些權臣的走狗。

    梁乙埋終於還是搖了搖頭:「如今應理關有蘇烈和包順三萬五千人,正是靠西軍牽制,才無暇東顧,豈曰無用?」

    第一千三百零八章 太后與皇后

    家梁急道:「可國棟年輕,拙荊計短,皆非進取之人,西路無臣主事,指望他們攻擊應理關,那是斷無可能。」

    「一旦蘇烈和包順識破他們,掉頭從黃河北岸直攻興慶府,大相卻如何應對?」

    梁乙埋說道:「太后正在組織生丁和麻魁,興慶府尚有乙逋、嵬名阿吳和仁多保忠三部十萬守軍,城池堅固,上下一心,無懼一支偏師。」

    嵬名景思咳嗽了一聲:「或者,命積石軍從休屠澤入白馬強鎮軍司?以為興慶府後路?」

    「這樣也算是靠近京師,做到有備無患,進退有據。」

    「那也是一千五百里,現在命信使趕緊出發,大軍抵達白馬強鎮軍司,也需要一個月。再不決斷,可就真來不及了。」

    家梁說道:「臣在西路還置辦了大量的軍器,光鐵鷂子步騎具裝,便尚存三千領,要是國棟輕敗,這些東西落入蘇烈之手,可是彌天大患啊!」

    梁乙埋這下終於動搖了:「既然如此,便請家先生遣使相召,積石軍攜圖幹部和野利部眾,從谷水入休屠澤,然後在白馬強鎮軍司等候命令,守護興慶府到漠北的通道。」

    ……

    興慶府,觀慶寺。

    觀慶是觀慶那沃的簡稱,翻譯成漢語,應該叫大威德明王,畏怖金剛,死亡的征服者。

    教義當中,大威德金剛乃是西方蓮華部無量壽佛的忿怒相,威德極大,能解一切眾生的煩惱繁縛。

    紅衣大和尚吉多堅贊,老態龍鍾地坐在地毯上,陪奉著梁太后吟誦經文。

    來到西夏二十多年,大和尚已經成了佛國行走在世間的代言人,在夏國有著廣大的信眾和崇高的威望。

    他還記得當年在二林部里遇到的那個小孩子,告訴他這裡的人們需要精神上的寄託和解救,希望他到這裡來傳播佛國的榮光。

    他從來沒有覺得自己是大宋的密諜,他一直是在虔誠地履行佛祖交給自己的使命,給夏國百姓帶去那麼一點點心靈上的慰藉。

    那個小孩,漸漸成長成了大宋最有權勢的大臣,二十年來,兩人也曾經通過商隊的秘密渠道,有過一些往來,但是那個孩子除了恭敬地給他問好請安,從來沒有對他有過任何非分的要求。

    就連大和尚都感到很驚奇,最後問他自己需要做什麼嗎?

    而那孩子的回信是——大師是行走在人間世的活佛,宅心仁善。而夏人,不過是從華夏族群中出走,然後迷了路的孩子。

    相信到了該選擇的時候,活佛會做出對自己孩子最有利的選擇。

    這孩子總是充滿智慧,總是有那麼大氣的格局,只有自己這種自他幼小時就與之相識的人,才知道世間真有生而知之者,世間真有益西威舍。

    自打宋夏戰起,太后來觀慶寺的次數就越來越多了。

    「當——」誦經結束,吉多堅贊敲響了銅磬,輕聲說道:「太后最近心緒似乎有些雜亂,帶著這樣的心情禮佛,卻是不如等平心靜氣之後再來。」

    梁太后合什行禮:「大師莫怪,前來求佛,正是為了求得平心靜氣。」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445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