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46頁

    王珪倏然反應過來:「陛下身後,有了高人指點。」

    說完低聲驚呼:「蘇明潤?此子何能耳?!」

    蔡確笑得意味深長:「或者別有其人?」

    王珪站起身來,在書房中來回幾步:「這個……」

    蔡確拱手道:「陛下讓相公提舉修兩朝國史,其目的已然明了。」

    「宰輔制度要恢復唐代三省規模,只能是尚書左、右僕射為宰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行侍中之職,右僕射兼中書侍郎,行中書令之職。」

    「參知政事,改稱中書侍郎、門下侍郎和尚書左、右丞。」

    「其後中書取旨、門下覆奏、尚書施行,這就完成了第一步。」

    「所謂綱舉目張,事要不煩,第一步邁出,其後勢斷不可回,相公對上對下,盡有交代,陛下倚重,自不待言。」

    「想來蘇奉常那邊,其意亦是如此,相公,得抓緊啊。」

    王珪也是典章精熟,知道蔡確說的是正理。

    雖然此舉其實有干涉蘇頌事權之嫌,但是自己是首相,陛下要改制,第一個要改的是自己。

    

    身為三旨相公,當然更要當先鋒,不能留下不聽話不配合的印象。

    所以此功搶也得搶不搶也得搶,何況自己本是陛下任命的提舉詳定官制所主官,也不是毫無理由:「厘定官制好說,人員安置卻難。」

    蔡確說道:「其實也不難,變數就那幾個,高官便是蘇油,章惇而已。」

    「章惇也好辦,他畢竟是新進的參知政事,一個尚書右丞足以容之,但是蘇油……陛下降旨中,可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啊。」

    那就只有兩個坑,尚書左、右僕射。

    要是王珪自己做了左僕射,侍中;那蘇油就得是右僕射,中書令?

    刀子抵到後背上的滋味可實在是不好受。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如果今年陛下幾道詔書背後,都有蘇油影子的話,這傷害就已經很明顯了。

    見到王珪一臉的難色,蔡確知道自己的目的已經達到:「如今死馬,只能做活馬醫得。」

    王珪說道:「持正你定有計較。」

    蔡確笑道:「其實厘定官制,還有一重要步驟——寄祿。」

    這就是定工資等級,以往的工資等級是用《唐六典》上那一套官制來定的,現在要將這些職位變成正式職務,那麼工資等級就得用另一套方法來排序。  

    王珪想了一下:「那就只有以階易官了。」

    蔡確點頭:「正是。」

    「詳定官制所應當抓緊制定《寄祿格》,雜取唐及宋初舊制,以原散官開府儀同三司以下,替代原寄祿用的中書令、侍中等,實行以階易官,用來確定官員俸祿及品級標準,成為新寄祿官。」

    「而原寄祿之朝廷各部正官,自左、右僕射以下,依其官稱,主管本部事務,與實任相符,即成職事官。」

    方法倒是簡單易行,但是,這與蘇油又有何干係?

    見王珪還在納悶,蔡確笑道:「相公別忘了,蘇油的散階,可比相公你還高,甚至,與安石相公同列。」

    妙極!

    王珪終於懂了,要是按照這個法子來,蘇油就成了官員裡邊的特例!

    這娃現在的散官是特進,換成官階,高得一逼,高得過頭了!

    過猶不及!

    蘇大童鞋,已經達到了退休大臣的高度,這就叫鯤之大,一鍋裝不下!

    蔡確笑道:「安石相公如今是舒國公,如果寄祿格得行,封國還得再升一階。」  

    「同理,蘇油也得從郡公,進為國公。」

    王珪真是太開心了,要是這樣,蘇油就只能如文彥博,王安石那樣外放,哪怕是成為大宋十分之一土地上的最高長官,只要不威脅到自己的位置就好!

    就算趙頊那裡過不了關,考慮到平衡官員們的情緒,也不可能再放到宰執之位上。

    名與利,爵與位,總不能都占盡了。

    要這麼幹,就是對群臣不公;不這麼幹,那王安石,文彥博這些故舊重臣,等於是被蘇油拖累,不得升國。

    所謂的特例,換成另外的說法,就是眾矢之的,就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真是越想越美,按照這個法子,蘇油可以說進也死,退也死。

    堂堂正正還無計可破,蔡持正這招捧殺,端的是厲害無比!

    第一千零三十二章 很大宋

    元豐三年三月朔,王珪上奏:「臣領祥定官制所考議,以為大者建立三省:中書造命,行無法式事;門下審覆,行有法式事;尚書則奉行。」

    「又分班奏事,各得其職。所以分列執政,而互相考察,此改制正名之大統也。」  

    「其下改革銓選制度,流官銓注,授職事者,皆以寄祿官品高下為準;」

    「再其下,則行《唐六典》所載官制,頒三省、樞密院、六曹條制,逐漸下抵諸路,依新制施行。」

    「從唐至今,已歷百年;兩朝承棄,待考而證。雖國朝綱統,事務繁雜,然如此自上而下,以臣計,兩年即可水到渠成。」

    趙頊對時間表和操作步驟比較滿意,點頭道:「辛苦王相公了。」

    王珪繼續奏道:「改制大事,干係官民,震動中外。臣以為,當以信為先,以跡為示。故應先取其易者,大者,再取其難者,細者。」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46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