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頁
這也是大宋的風氣,你看這個,擺這個,你就是熱中官位,就是想謀求加官晉爵,就是……不謙退淡泊,不光風霽月,不那麼……君子。
不過蘇油也沒管,很多東西偷偷流傳效果比公開出版還要好。
這是他後世得來的經驗,嗯,比如……
比如《子不語》。想偏了的,自己留言檢討,接受批評。
但是這套做派在如交趾、寧夏這樣的地方暫時還用不著,因為這些地方的人,想法還沒有複雜到這麼假的程度。
夏人的官很糟糕,別說夏國,遼國都是,就連涉及國計的軍器,鐵冶,都是部落承包責任制。
因此才被巢谷鑽了大空子。
語言對三路路級以上高官不是問題,但是以下的縣令、知州,就有些麻煩了。
蘇油厚顏無恥地給這些人,推薦了一款爆款——眉山師爺。
師爺的源流,出自周王之官——「幕人」。
《周禮·天官冢宰第一》:「幕人掌帷、幕、幄、帟、綬之事。凡朝覲、會同、軍旅、田役、祭祀,共其帷、幕、幄、帟、綬。」
他們能夠為幕主出謀劃策,參與機要;起草文稿,代擬奏疏;處理案卷,裁行批覆;奉命出使,聯絡官場。
乾的其實就是「代理州官縣令」的職務,因此深得官員倚重。
又因為身份特殊,故府內衙役、僕從將之作為老爺的朋友來看待。
其中以刑名、錢穀二席最重,稱其為「師爺」。
官員則稱其為「幕友」,師爺則稱官員為「東翁」。
比如晁補之、秦觀、蘇元貞,都曾經是蘇油在杭州時的「幕友」,而蘇油身邊的人來來往往,有一個「師爺」一直沒變,那個人是張麒。
其實這個制度不好,但那是相對於現代,在如今這行政管理粗放到令人髮指的原夏國地區,堪稱跨時代的巨大進步。
可不嘛,宋朝跨越到了清朝……整整八百年間……不過話說回來,那八百年間,制度是進步還是倒退又得另說。
除了抓官員培訓,還有教育。
蘇油在各州都設立了小學,但是義務教育這種逆天的良政,卻還不敢施行。
只能規定,除了條件好的孩子可以不讀外,凡是進校讀書的孩子,家長會得到很多招工,用人方面的優待。
工廠里,同樣要開闢掃盲班,一樣有晉升,薪酬之類的相應鼓勵政策。
在行政管理方面,蘇油基本已經分派妥當,有過目不忘的判官晁補之;有熟悉蕃夷,商務,佛學的寧夏路轉運使蘇元貞;以及執行力比蔡京還猛的幕府掌書記畢仲游,加上戰略大師種詁、章楶……現在他自己就成了萬金油。
如今是春播時節,重點是種地,還有水利工程。
萊山一號的豐收,油菜的豐收,讓興州農人的收成高了三分之一,有了素油,將黍米換成小麥油菜來耕作的積極性更高了。
寧夏三路種植的春小麥,如今麥苗已經成長了兩個月,整個興州河谷平原,全是一副薺麥青青的景象。
朝廷的各路廂軍也陸續開到了,蘇油將之編為建設兵團,大體分作三部,懂文字的做工人,不懂文字的,三十五以上的做農人,剩下的修路。
蒸汽機已然開發成功,火車,需要提上議事日程了。
如果不是水運,拉煤走陸路,一百里價格翻一倍。
中國最苦逼的地方,就是本土煤產區在河套兩側,而工業發達地區,現在在蜀中、鄭州、兩浙。
後世近現代工業首先出現在英國,其主要原因就是煤鐵、工商、航海幾乎全部集中在一處,具備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
好在現在蘇油拿下了南海,那邊豐富的資源可以通過海運送往兩浙。
但是這又出現了發展不均衡的問題。
西北也算是得天獨厚,問題是中原王朝對西北的控制不足,技術人才,人口素質等儲備也不足。
所以現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打通西北黃河與中原水系連接通道。
最容易的地方,就是蘭州到秦州,連通黃河和渭水。
不過一里鐵路需要三萬斤鋼材,蘭州到秦州六百里,就算蘇油能將一斤鋼材的價格壓到兩百文,光鐵軌的成本,都需要三百六十萬貫。
還不算無數的橋樑涵洞!
世界第一條鐵路,建於十九世紀的倫敦,全長五十里不到,而鐵路正式成熟期是四十年後,大都市地鐵的建成。
而那個時候英國的產能,已經是每年生鐵產量七百萬噸、粗鋼產量三百萬噸,煤接近兩億噸。
因此大宋目前只能在有限的幾個地方修建鐵路。
比如經濟最發達地區——汴京到陳留;
大鐵冶地區——南海鐵州到冶州港口;
以及重要戰略地區——蜀中支援陝西的簡易鐵路。
好在西北有一處地方,也有這樣的條件,那就是銀豐監到蘭州的五十里。
修鐵路,拉貴金屬和槍炮!
至於其它的幾條,目前能把瀝青公路修好就不錯了。
第一千三百八十六章 兵制
三月,各條道路開始正式施工,而蘇油則拉著沈括和張天師,一頭扎進銀豐監。
銀豐監就是後世白銀市,有了氯法冶金和濕法煉銅,這裡的金銀銅產出豐厚。
這裡的技術條件也是最好的,大宋西北的槍炮彈藥研發基地就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