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0頁

    曹雪芹死後十年,山東的以王倫為首的人民反抗就揭竿而起了。這是個大事件,它是人民革命大風暴的前奏曲,標誌著清朝封建統治的開始動搖。--其實,這種朕兆,曹雪芹生前就已然出現了,讓我再引一遍《紅樓夢》的話:"(甄士隱)只得與妻子商議,且到田莊上去安身。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盜蜂起,無非搶田奪地,民不安生,因此官兵剿捕,難以安身。"(註:本書凡引《紅樓夢》,以經過後人改動較少的庚辰本為據,庶更合曹雪芹原意。)這正反映出了乾隆"盛世"的一個要緊面。

    曹雪芹就是生活在上述那樣一個歷史時期的那樣一個人間世界裡的文學家。 由於曹雪芹的特殊身份、特殊經歷,他就有可能睜開了眼睛,看到了這個世界的一些問題。也由於他的特殊身份、特殊經歷,他一不能注經(如謝濟世),二不敢論史(如陸生柟),這才選取了為"士君子"所不齒的傳奇小說這個體裁來抒寫他的胸懷。又也由於他的特殊身份、特殊經歷,他連吳敬梓那樣專寫"儒林"的略為廣闊的社會面都不便寫(註:《雪橋詩話》卷五:"章佳文端〔按指尹繼善〕,兩世文津,性耽吟詠,袁簡齋〔枚〕為輯遺稿,至嘉慶庚申〔五年,1800〕始警校付刊。乾隆中巡撫鄂昌以文、侍郎世臣以詩,先後獲罪;黃文襄之子孫又以刻《奏議》干議。當時著作皆藏家而不出而問世者,以此。"又《雪橋詩話三集》卷十,"嘗讀何義門〔焯〕與人書,謂絧齋〔指滿人成文〕選庚戌以後文,極佳事,但愚意渠所處與漢人不同,恐招惹是非,前有信止之,因近來時文內中〔按指皇帝宮內〕皆買入,前此刻詩文者皆受累,不無過慮云云。觀此知吾鄉〔按實指遼東籍旗人〕文字所以流傳獨尟者,非無故矣。"即指出旗人"所處"之不同。這種歷史情況,後來的人是不盡知道了。),這才又把主題完全集中於"記述閨友閨情"這一點上,絲毫不敢正面旁涉"大觀園"外一步(註:《紅樓夢》之不能相同於《儒林外史》,也在於:後者的主要目的是選擇一種人物而對他們進行諷刺,而前者的主要目的卻是選擇一種人物而代他們進行控訴;因此,曹雪芹選定的就是受封建主義壓迫殘害最深最烈的一種人物:生活在家庭範圍的婦女。)。--即使如此,那位"空空道人"也還是須要極慎極謹,"思忖半晌,將這《石頭記》再細閱一遍,因見上面雖有些指奸責佞、貶惡誅邪之語,亦非傷時罵世之旨;乃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倫常所關之處,皆是稱功頌德、眷眷無窮(!),實非別書之可比;……因毫不干涉時世,方從頭至尾、抄錄回來,問世傳奇"的!  

    這就可以約略明白曹雪芹寫《紅樓夢》的那種時代背景和創作條件是什麼樣子了(註:甲戌本《石頭記》"凡例"云:"開卷即雲'風塵懷閨秀',則知作者本意原為記述當日閨友閨情,並非怨世罵時之書。雖一時有涉世態,然亦不得不敘者,但非其本旨耳。閱者切記之。"可參看乾嘉人吳德旋《初月樓聞見錄》自序:"又是編意在闡揚幽隱,顯達之士不錄焉。即間有牽涉,亦不及政事。在野言野,禮固宜然。若以為'窮愁著書',則吾豈敢!"語意略似。)--因此我們也就應該看到,《紅樓夢》裡面的某些"假語村言",實際只是為打掩護而設的"奴隸的語言"而已;如果把它們一律當作"如實語""正面話"來看,那就要"被作者瞞過"(脂硯齋語)了。

    四奴 籍

    上面兩節中,用極為粗略的筆觸所鉤勒出來的那種畫面,可以大概地幫助我們理解: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像《紅樓夢》這樣的作品,就有了產生的可能。但是,這並不能說明,何以單是曹雪芹才創作出《紅樓夢》--例如和他約略同時期的南方小說家吳敬梓,就只能寫出一部《儒林外史》,而絕寫不出半回《紅樓夢》。  

    這原因何在呢?原因很多,但也因為他們兩個人的身份、家世、經歷、處境等等,都大不相同。《儒林外史》和《紅樓夢》,都不是當時隨便哪一個文學家所能作得出來的。換言之,離開了作家的身世生平,他們各自閱歷的種種特殊生活經過,他們各自遭際的種種特殊條件,就難以較為全面地說明為什麼某某個別作家能夠創作出某某個別作品,或者,為什麼只有吳敬梓才能創作出《儒林外史》,只有曹雪芹才能創作出《紅樓夢》。

    曹雪芹,作為一個乾隆時代的小說家,是有他的特殊身份和特殊經歷的。了解他的這些方面,將有助於理解《紅樓夢》。下面我們就來講一講這些方面的事情。

    照舊日的俗話來說,曹雪芹是個"旗下人",也可以說作是"在旗的";稍"文"一些,說作"八旗人",或省稱"旗人"(註:這些話,都是指"隸屬於旗籍"的意思,但在早期,"旗人"的分類是很細的,由于歸旗的早晚和原由之不同,都各有稱呼,例如"旗下人"本來只指清人入關以後漢人"投充"入旗者而言,後來也就亂用了。民國初年,俗語還指不纏足的婦女"是個大旗下"(大腳,因為滿洲風俗婦女都是天足)。)。這種歷史名詞的具體涵義是什麼呢?這就得對"旗"先有個大概的認識。

    旗,這語詞還是明朝漢語,滿語本是"固山"(譯音)。旗,這物件本身原就是旗幟、旗纛的旗,可是在清代,這種作為軍伍分隊標誌的旗,已經引伸其義而變為軍隊編制上的一種代稱了。明朝已有"總旗""小旗"的名目,其性質已經是一種編制等級了(註:可參看孫承澤《天府廣記》卷十八兵部:"明之兵制……大都五千六百人為'衛',千一百二十人為'所',百十有二人為'百戶','所'設'總旗'二名,'小旗'十名,大小聯比以成軍。");像農民軍領袖闖王李自成,立號為"奉天倡義大元帥"的時候,曾自建白鬃大纛,而於左營立白幟,右營立緋(紅)幟,前營立黑幟,後營立黃幟:這制度在形跡上已和滿洲的分旗極為相似(註:旗制固為清代特有制度,其實亦受漢人舊制影響,由以上二例可以窺見其跡象,不過滿人旗制又有它自己的特點而已。又陳登原《國史舊聞》第二分冊指出,滿洲旗制與其祖先金人的"猛克"制度有相似點。)。所不同的,滿洲的固山旗,又不僅僅是一種軍隊編制,而是合軍政、民政、"家政"三者而為一的整體制度,極有其特點。滿洲的貴、賤、軍、民,後來都編入"固山",受旗制的嚴格約束。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0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