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4頁
但事如願違,張治忠率八十八師打下的赫赫威名,全被宋元良這一跑,給敗了乾乾淨淨。
整整一個師,最後活下來的還不到五百人。
加上三個旅長,六個團長在內的五千餘人,沒有死在第一次淞滬會戰中,也沒有死在上海保衛戰和南京保衛站的戰場上,卻死在了慌亂撤退的路上和南京大屠殺中。
唐生志剛剛布置完撤退計劃,師長宋元良出了會議室,連師部都沒回,帶著幾名警衛和副官,直接就逃了?
逃了……
哪怕早就知道結局,方不為依然覺的太過不可思議。
直到次日凌晨,不見師長宋元良的影子時,指揮部發電到總司令部詢問,才知道宋元良早跑了,總司令唐生志也跑了。
消息傳回師部,八十八師全軍大嘩,全都沖向了下關,開始搶奪船隻過江。
八十八師就像是被點著的導火索,將其他部隊徹底引爆了。
衛戍軍大部都陷入混亂,丟棄陣地,紛紛潰逃。
日本銜尾追擊……
在這種情形下,別說長官的命令屁用不頂,就連督戰隊的子彈都不好使。
像是瘋了一般,潰軍衝到了下關江邊,而負責督戰的宋希連的三十六師和胡宗南的第一軍根本沒接到唐生志的撤退命令。
督戰隊當即開火,把潰兵攔在了江岸上,正好被隨後而來的日軍堵了個正著……
誰都知道,南京屬於絕地,不可能守的住,而委員長明知其不可為卻非要為之的目的,只是因為他還在抱有幻想,想讓英美各國看看國民政府抗日的決心,更希望英美等國能夠干涉調停……
上海淪陷後,委員長在兩日之內連續三次召開高級會議探討南京防守問題。
第一次會議時,包括何英青,白崇喜,谷振龍均贊同時任軍令部作戰廳廳長劉裴提出的建議:不可固守南京,可做象徵性的抵抗便可撤退。
與會各將領建議,可調運兵力十二個團,最多不超過十八個團,人數不超過三萬人,全部挑選機動性強的部隊,另建議從上海敗退的各部往浙西,皖南等地集結休整,其中就包括剛從撤下來的八十七師,八十八師,中央軍校教導總隊。
他們認為這三部雖是精銳之師,但剛剛經歷過大戰,減員嚴重,兵器不足,再加是敗退而歸,軍心極其不穩……
更有人提出可提前通知南京市民撤離……
委員長半點都未予採納。
兩天後,再次召開會議,當時委員長又問起關於防守南京的問題時,唐生志主張固守,委員長大喜,但劉斐仍堅持原議,其餘各將附議。
此次會議未作決定,但委員長的真實意圖已經呼之欲出了。
第二天,委員長再次召開第三次高級幕僚會議,沒等委員長發問,唐生志又提出死守南京,委員長明確表示同意。
到了這種程度,劉裴明智的再沒有反對,其餘將領隻字不言。
當委員長問起:「各位認為,派誰負責固守南京為好?」
哈哈,竟然沒有一個人應答。
因為除唐生志以外,當時與會的高級將領都認為不該打這一仗。
最後還是唐生生打破沉寂:「委員長,既然沒人來守,我願意勉為其難,我一定死守南京城,與城共存亡!」
委員長大為高興,當即決定組成南京衛戍軍,並命令唐生志為衛戍軍總司令。
衛戍軍紙面上雖然有十四個師之多,但其實只有十萬出頭,大部分部隊剛參加過淞滬會戰,減員嚴重。武器方面更是差的驚人。
委員長這麼做,是想讓國際社會及地方軍閥看看:誰說我蔣某人不願意抗日的?
老子連最精銳的三個德械師都派上去了……
到了這一步,如果真如委員長之本意,更如唐生志所言,願於南京共存亡,倒也不至於釀成之後的慘劇。
但可惜,如果只是如果。
後世軍事專家認為,南京保衛戰中,數萬將士撤退不及被俘被殺,其中委員長的猶豫不決,命令前後反覆等原因要占三成的責任。
唐生志是十二月十一日晚接到第三戰區司令顧祝同轉達委員長「相機撤退」的命令的,一晚上的時間,唐生智制定好了撤退計劃,並將撤退時間定在十四日夜。
但不知什麼原因,第二天一早,唐生志正準備召集師級以上將領開會,布置撤退任務時,他又接到了委員長的電令:務必堅守半月以上……
一晚上的時間,卻又接到了截然相反的電令?
就是這兩份互相矛盾的命令,將唐生志為數不多的一點勇氣消磨了個乾乾淨淨。
唐生志的責任則占一半以上。
他優柔寡斷,未當機立斷布置撤退計劃,也未及時通知城外和江對岸的宋希連、胡宗南部撤退的命令,致使這兩部誤以為渡江部隊是不戰而逃,竟然直接開了槍,使本已大亂的軍隊更加混亂,更貽誤了撤退的時機。
更甚至是,唐生志在下達完撤退計劃後,沒有一絲主將殿後的覺悟,自己卻先上船逃跑,導致後來將領兵士人心渙散,群龍無首,亂上生亂。
接到委員長第二份電令的當天下午,也就是十二月二十日下午,唐生志在司令部總部召集師以上將領開會,布置撤退行動。
他先說明戰況,又問大家認為是否還能堅守?